作者:
定價: 950 元
數量: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
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作息指標,
每個節氣有三候十五天,每一候各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本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
◆一年起始的節氣不是立春是小寒?
◆吃尾牙是臺灣特有的習俗?在何時出現?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跟哪個節日有關?
◆「二月初二」很忙,皇帝和民間各有各忙,但忙什麼?
◆唐朝公務員福利很多,三伏天可早下班,臘八還送宮廷護唇膏。
每首膾炙人口的詩詞,都藏著一種節氣
作者精選近900位詩人、20000首詩
描繪出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文化寓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滿城盡帶黃金甲」
節氣體現在古人與大自然互動的哲思裡
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每候都會有一種自然現象相應。詩人將每個季節的變化詳細記錄下來,以自然作為創作靈感來源,結合自己的人生,揉合出一段段生命詩篇。本書以四季為序,從小寒起始,至冬至終結,深入七十二候、四時八節。作者爬梳古今典籍,蒐羅歷朝各代的節氣詩作,帶領讀者認識古人眼中的二十四節氣,也從節氣中重新領略文學,透過詩詞故事體驗節氣的每一天!
氣候變遷、動植物演變、慶典風俗,囊括歷史地理的發展
以乾隆解釋七十二候自然現象的律詩為基礎。每一候都有萬物發出的先兆,動植物、昆蟲呈現細微變化,象徵時間演進、氣候改變。而生活在節氣的古人,還會因為各地的風土不同也有不同感受,進而影響節氣特有的花卉與節慶,讓我們能在生活感十足的詩詞中,體會三千年的歲時文化。
記錄時間、剖析心境、詠嘆生命,古人三千年的心靈軌跡
冬至日時,陸游想說自己又老了一歲。
櫻桃花開時,李白想念許久沒見面的親友。
除夕夜時,孟浩然只想早點睡覺,期待夢歸故鄉。
元宵節時,州官心心念念只准放火,不許點燈。
驚蟄日時,韋應物看到鄉間一片春光,心情很美好。
牡丹花開時,李白陷入糾結,到底是牡丹美,還是楊貴妃美。
大暑時,黃庭堅欣賞笛子演奏會,表示很消暑。
三伏天時,蘇軾正跟柳公權跨世紀爭論,你感到涼爽也要懂得分享。
秋老虎時,白居易抱怨習俗誤人,明明九月還熱得要穿夏裝。
重陽節時,蘇軾跟朋友說,難得見面別急著走,一起賞菊吧,不然就要凋謝了。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歷史上251位帝王,竟是屬兔佔多數?!
文學家帶領我們從歷史故事、詩詞歌賦、成語典故,
帶領我們認識那五千年文化中,你還不知道的十二生肖!
◆兔年有哪些名人?發生了哪些大事?
◆歷代的真龍天子一定都屬龍嗎?
◆歷史上的大事與生肖衝合有關嗎?
◆「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納蘭性德,與康熙同年,但同樣高壽嗎?
◆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是哪個生肖年開始編纂的?
當六畜六獸位列生肖排行,就緊緊牽連人的命運?
當某個年份的國運不佳,就歸咎當年的值歲生肖?
天干地支與生肖的傳統紀年法,每六十年重複一輪。這樣的紀年法與中國人關係密切,起源很可能早於先秦時代,當時就以地支與十二種生命體搭配,藉此作為卜算之用,直到東漢王充在《論衡》的記載,才出現了現在的十二生肖。
作者黃啟方教授精研中國古典文學數十年,從文學看歷史有與眾不同的角度。他觀察到每位人物的出生、每個事件的發生,若與生肖一同參看,會是極為有趣的視角,可作歷史回顧,也可作為反思現實的借鑑。生肖文化影響了古今幾千年的人們生活,且讓我們從歷史、文學、文化、民俗等不同角度,了解生肖如何彰顯歷史,歷史又如何讓生肖受到矚目!
本書以十二生肖為敘事脈絡,用淺顯易懂的散文筆法,探討相關的人事物,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熟悉又陌生的生肖故事,顛覆以往印象
第一部分討論十二生肖,從鼠年開始,在豬年結束,講述值年生肖的歷史、同生肖的歷史人物,相關傳說、成語、詩文等等,以說文講史的小故事形式,帶領讀者過完十二生肖。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是天命?是人為?
第二部分從曆書談生肖相生相剋說,並以歷史人物的小故事加以論述生肖屬性究竟跟命運有無關聯。最後統整歷朝兩百五十一位帝王的生肖資料,從秦始皇始至清遜帝溥儀為止,可供讀者、學者作為參考研究之用。
十二生肖自成詩體,乾隆大呼有意思
第三部分列出歷來文人以「十二生肖」或「十二神」、「十二屬」為題所作的詩,以及稍作註釋。生肖詩體始見於南朝陳的沈炯,詩除了要嵌入生肖,所需的用典亦頗豐,相當能彰顯詩人的才情。沈炯之作自唐以來都被認為是創體,發展至清朝共計有二十一家二十二首,而清朝乾隆皇帝個人就做了兩首。
✐歷史上的驚人巧合
◆清朝庚子鼠年遭遇史上最大賠款,但漢朝的賈誼、關羽也出生在庚子。
◆己丑牛讓唐太宗耕耘出貞觀之治,武則天則在六十年後開始顛覆李唐。
◆屈原出生於難得一見的三虎齊會日,最後卻為明志而死。
◆宋太宗在己卯兔年成就了天下一統,少帝卻在六百年後宣告大宋滅亡。
◆甲午馬在清朝奔馳,迎來了康熙,但在二百四十年後引爆甲午戰爭。
◆己亥豬年送別了義薄雲天的關公,也見證了鐵面無私的包公出生。
本書特色
1. 從十二生肖認識中國歷史與文學。
2. 從關於十二生肖動物的詩文詞語看古代的思想。
3. 可從相關記載探知古人對於民俗文化的觀點。
黃啟方
臺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世新大學中文系終身榮譽教授,亦曾任《國語日報》社董事長。教學生涯五十餘年來,曾於國內外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訪問學人,如東吳大學、文化大學、政治大學、韓國漢城大學、高麗大學、梨花女子大學、香港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等學校。
研究領域為唐宋文學。著作多元,學術著作有《人間有味是清歡:東坡肉、元脩菜、真一酒,蘇軾的飲食生命史》、《唐宋日記文選釋》、《宋十三家生平事跡考述》、《東坡的心靈世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文集》、《唐宋文學十一題》、《兩宋詩詞文綜論稿》、《東坡題跋編年校注》、《山谷題跋編年校注》、《鬼谷子與鬼谷文化綜說》等;另有雜文集《多情應笑》、《弄孫》等。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
推薦序 最美詩詞——節氣、花信、節慶/林宜陵
自序 「天、地、人」的互動
冬至到入春(十二月至二月)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小寒——一年之始,開始進入寒冷
三候:雁北向 鵲始巢 雉雊
花信
梅花(小寒一候花)
山茶(小寒二候花)
水仙花(小寒三候花)
大寒——整年最冷的節氣
三候:雞始乳 征鳥厲疾 水澤腹堅
花信
瑞香花(大寒一候花)
蘭花(大寒二候花)
山礬(大寒三候花)
蠟梅花——大寒中的奇葩
節慶
尾牙——臘月十六
立春——春天的開始
三候: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陟負水
花信
迎春花(立春一候花)
櫻桃花(立春二候花)
望春花(立春三候花)
節慶
祭竈送神——臘月二十四
小年夜——臘月二十九
除夕——年三十
元日——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
上元——正月十五
雨水——雪水融化,降雨增多
三候:獺祭魚 候雁北 草木萌動
花信
菜花(雨水一候花)
杏花(雨水二候花)
李花(雨水三候花)
驚蟄——春雷初響,萬物從沉睡甦醒
三候:桃始華 倉庚嗚 鷹化為鳩
花信
桃花(驚蟄一候花)
棣棠(驚蟄二候花)
木蘭花(驚蟄三候花)
節慶——二月初二
亞聖孟子誕辰
濟公活佛誕辰
土地公誕辰
龍擡頭
春分——白晝時間開始轉長
三候: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花信
海棠(春分一候花)
秋海棠——九月重陽節花
梨花(春分二候花)
薔薇(春分三候花)
節慶
春社——立春後第四十一至五十天
花朝——二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春至到入夏(三月至五月)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清明——天氣漸漸轉暖,草木欣欣向榮
三候: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花信
桐花(清明一候花)
菱花(清明二候花)
柳花(清明三候花)
節慶
上巳——三月初三
詩人有話要說 「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辛棄疾的感嘆
穀雨——降雨充沛,滋潤秧苗
三候: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花信
牡丹(穀雨一候花)
酴醾花(穀雨二候花)
楝花(穀雨三候花)
立夏——夏天的開始
三候: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節慶
母親節——國曆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佛誕浴佛——四月初八
詩人有話要說 「孟夏草木長」——陶淵明的樂觀心態影響深遠
小滿——秧苗已結穗,豐收指日可待
三候:苦菜秀 靡草死 靡草死
芒種——麥類已成熟,秋季作物可播種
三候: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詩人有話要說 入梅
節慶
端午——五月初五
詩人有話要說 仲夏
夏至——白晝最長的一天
三候: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夏至到入秋(六月到八月)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小暑——開始進入炎熱時節
三候: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始摯
詩人有話要說 三伏天
詩人有話要說 「人皆苦炎熱」——蘇東坡跨世紀槓上柳公權
大暑——全年最熱的節氣
三候: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節慶
七夕——七月初七
詩人有話要說 李後主的生辰 宋徽宗的「前身」
立秋——秋天的開始
三候: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詩人有話要說 「寒蟬」——恪守本分、謹言慎行的象徵
節慶
中元——七月十五
處暑——暑氣漸漸消除
三候:鷹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詩人有話要說 秋老虎
白露——天氣轉涼,水氣在晚上會凝結成露水
三候:鴻雁來 元鳥歸 群鳥養羞
節慶
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中秋——八月十五
秋分——夜晚時間開始轉長
三候:雷始收聲 蟄蟲壞户 水始涸
詩人有話要說 南極老人星
秋至到入冬(九月至十一月)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寒露——天氣更涼,早晚的露水有寒意
三候:鴻雁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 菊有黃華
詩人有話要說 「滿城風雨近重陽」——潘大臨一句詩的效應
節慶
重陽——九月初九
詩人有話要說 「菊為重陽冒雨開」——歷代詩人的菊花情結
詩人有話要說 「且看黃花晚節香」——晚菊傲霜,老而彌堅
霜降——更冷了,水氣會結成白色的霜
三候: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咸俯
詩人有話要說 「蒹葭蒼蒼」——追思才情高妙的年輕詩人邢居實
立冬——冬天的開始,作物收成了
三候: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詩人有話要說 十月小陽春
小雪——天氣寒冷,初雪的時節
三候:虹藏不見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詩人有話要說 「最是橙黃橘綠時」——蘇東坡與韓愈的好景各有千秋
大雪——降雪範圍擴大
三候:鶡鴠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冬至——夜晚最長的一天
三候:蚯蚓結 麈角解 水泉動
節慶
臘日——臘月初八
附錄 文人論花
論花信風
明.王奎《蠡海集》
明.楊慎《升菴集》
評花
張翊——九品九命
張景修——十二客
姚伯聲——三十客
程棨——五十客
曾慥——花中十友
王十朋——十八香喻士
袁宏道——花沐浴
屠本畯——花盟主、花客卿、花使令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推薦序 兔走烏飛氣象新/王家珍
自序 樂天知命而不憂
前言 文化與天命:從「十二生肖」談起
壹 十二生肖文史縱橫說
子鼠
猶豫不決是為「鼠首」
仗勢欺人的狡猾「社鼠」
「禮鼠」為操守的象徵
丑牛
牛的尊號是「一元大武」
牛角竟被小老鼠吃掉
牛真是遇「人」不淑
牛會是耳聾眼花嗎?
變相五牛——懶安和尚的智慧
騎牛覓牛的心境
歷史上的「五牛」轉乾坤
寅虎
「山君」與「白虎」
「虎視眈眈」的性格
學習「虎虎生風」的威力
屈原與三虎齊會日
三人成「虎」出於言
來場大人「虎」變吧
卯兔
時時警記「虎尾春冰」
「脱兔」飛時勢莫當
「兔首瓠葉」以待客
「狡兔有三窟」穩贏?
歷史上的「兔」年
辰龍
龍生九子,各顯神通
「真龍」乎?「成龍」乎?
「飛龍在天」是「真龍」
「龍飛九天」就「成龍」
巳蛇
蛇的原形,豈能無「它」
伏羲女媧人首蛇身
人心不足蛇吞象
靈蛇銜珠,酬謝恩人
靈蛇得水卜好年
帝子為王命由天
引領風騷文星現
蟒螣委蜕自成仙
午馬
此馬翩翩非凡馬
「甲午」馬曾經滄桑
馬年誕生哪些帝王?
馬年誕生哪些文士?
「天馬」行空,創意無限
凡馬皆馬,靜待伯樂
「馬」言「馬」事
馬到成功
未羊
三「羊」開泰
羊之性情為狠?
申猴
送「羊」接「猴」
歷史上的「猴」年
酉雞
「雞」鳴而起
聞「雞」暗舞
寧為「雞」口
祈望金「雞」
戌狗
「狗」跳「雞」飛
癡「狗」說夢
「狗」是義畜、家獸、守門使
「狗」來富貴
「犬子」是誰?
亥豬
豕突,莽撞亂闖的豬
「亥豬」年的事與人
「己亥年」傳奇:「關公」和「包公」
貳 十二生肖命理衝合說
《開元占經》的編者與內容
瞿曇悉達是何人?
《開元占經》是什麼書?
《開元占經》和生肖的「衝」與「合」
歷史人物的「衝」或「合」
虞兮虞兮奈若何
娶妻當得陰麗華
此恨綿綿無絕期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八千里路雲和月
歷代帝王的生肖
參 十二生肖詩詞說
十二生肖詩之演變
歷代十二生肖詩
南朝陳.沈炯〈十二屬〉
宋.黃庭堅〈長短星歌〉
宋.晁補之〈擬樂府十二辰歌〉
宋.鄒浩〈效十二屬體〉
宋.李彭〈夜坐懷師川戲效南朝沈炯體〉
宋.程俱〈仲嘉被檄來吳按吏,用非所長,既足嘆息,而或者妄相窺議,益足笑云。戲作十二辰歌一首〉
宋.葛立方〈十二神詩贈莫之用〉
宋.劉一止〈將如京師和方時敏機宜十二辰歌一首〉
宋.朱熹〈讀十二辰詩卷,掇其餘作此,聊奉一笑〉
宋.趙蕃〈遠齋作十二辰歌見贈,且帥同作云〉
宋.方岳〈次韻十二辰神體二首〉
宋.林希逸〈戲效劉苕溪十二辰歌〉
元.仇遠〈和子野見寄十二辰體〉
元.劉因〈續十二辰詩〉
元.揭傒斯〈和劉修撰十二辰詩〉
明.胡儼〈續十二辰詩〉
明.呂旭〈戲為十二屬體詩贈汪萬里〉
明.吳寬〈失貓偶讀古人十二辰詩戲作一首招之〉
明.陸深〈春日書事用十二生肖體〉
明.王世貞〈十二屬.歸思〉
清.愛新覺羅.弘曆〈效仇遠十二辰體詠金川事解悶有序〉
〈用十二辰本字題四庫全書有序〉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
小寒——一年之始,開始進入寒冷
唐人孔穎達(五七四甲午—六四八)說:「小寒,冰猶未盛;大寒乃盛。」
有人說小寒是「風寒」,大寒是「氣寒」;會有「風寒」又「氣寒」的陰冷天候嗎?
三候:雁北向 鵲始巢 雉雊
初五日:雁北向。乾隆解釋說:
名之陽鳥以隨陽,曦御北移北向當。已注意焉彼沙漠,行將別矣此瀟湘。
由來逆旅原無定,設曰攸居曷有常。桃李園中春夜宴,李青蓮句豈為狂。
雁是候鳥,又稱隨陽鳥,秋季從北方向南飛以避寒,據說最南只能到湖南衡山的迴雁峰。而在小寒時,因為北方陽氣萌生,於是又開始向北飛。古人觀察入微,雁無論南遷或北返,都是由大雁(鴻)先行,然後小雁才漸漸跟隨。結尾兩句借雁的遷移,引李白(七○一辛丑—七六二)文抒感:李白作〈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開篇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再者,古人以為如果此時雁還不飛回北方家園,可能就是「民不懷土」的反映,當政的人就要小心了。(《周書.時訓》)
次五日:鵲始巢。乾隆說:
禽中最具性靈物,子月搆巢擇向明。抵玉或緣占噩夢,傳枝卻解為孚生。
知風因以分高下,背歲兼能避懼驚。一節祗應憎爾者,每當望雨乃呼晴。
唐朝陳仲師〈鵲巢背太歲賦〉說:「營巢有因,惟鵲無倫。始自小寒之日,不當太歲之神。……且其矯翼徘徊,向隅棲息,時懷擇木之智,日就積薪之力。」對於鵲營巢事,稱讚有加。
古人對鵲的認識是:「善為巢,開口背太歲。此非才智,任自然也。其聲楂楂然,南人聞其噪則喜,北人聞其噪則悲。未必鵲之能知吉凶,蓋人自為之悲喜然耳。」
鵲的巢,巢口不擇方位,而只向天際,是順自然需要。第三句「抵玉」之說出於漢桓寛〈鹽鐵論〉:「崑崙之旁,以玉璞抵烏鵲。」當地人因厭惡鵲鳥,而用玉璞阻擋。乾隆原以為「此不過舉烏有之事,喻貴人之所賤。」後來才確知在新疆和闐真有其事,於是寫了〈玉璞抵鵲説〉一文,以澄清事實。第四句「孚」是「鳥抱子」,鵲鳥竟知擇木築巢育子。末兩句用「鳩佔鵲巢」事,鳩鳥呼晴,鵲則喚雨,故鳩鳥最憎恨鵲。明人文徵明(一四七○庚寅—一五五九)有〈題枯木竹石上集鳩鵲〉詩云:「鳩一聲來鵲一聲,鳩能喚雨鵲呼晴。天公見此難分辨,晴不成時落不成。」真是老天難為!
鵲感受到陽氣萌生,所以開始為來年需要而築巢。而《周書.時訓》篇還說:「鵲不始巢,國不安寧。」也可以從乾隆的〈玉璞抵鵲説〉得到解釋。
後五日:雉雊。乾隆說:
禽鳴屈頸象如勾,雉雊應於音義求。能識一陽回地肺,因倡百鳥發春喉。
周人漫擬尚求喻,宋帝遲懷空返羞。設以如皋論恒理,斯時微覺先乎不。
乾隆在第一句自注:「凡鳥鳴必屈其頸,蓋用力以揚其音也。」最末句自注:「雉鳴應於春,故得其卵,必於首夏,此經屢驗者。《月令》屬之冬,似乎過早,實亦未之聞也。」
「雉雊」就是雉鳴,雉是陽鳥,雌雄同鳴,感於陽而有聲。「周人漫擬尚求喻」指自己對《周書.時訓》篇記載的求證態度。乾隆認為不應該在冬天就有雉鳴,未免太過早了。而《周書.時訓》篇還說此時如雉不鳴,則「國乃大水」,就不知該如何解釋了。第六句用南朝宋明帝(四六五—四七二在位)射雉,半日無所得,感到羞赧。召問侍臣曰:「吾旦來如皋,遂空行,可笑。」(《南齊書.褚炫傳》)即所謂「空返羞」者。第七句用《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御以如皋,射雉獲之」事。「恒理」,常理,是說以常理論之,雉在「小寒」鳴叫,不會稍早了些嗎?
專詠小寒的詩很少,試舉明清詩作兩首:
〈十一月廿七日雪賦禁體詩一首明日小寒〉陶宗儀(一三二九己巳—一四一○)
九冥裁剪密還稀,驢背旗亭索酒時。剡水懷人乘逸興,梁園授簡騁妍詞。
小寒紀節欣相遇,瑞兆占年定可期。莫塑獅兒供一笑,掃來煮茗快幽思。
〈小寒日梅放一枝〉 張英(一六三七丁丑—一七○八)
百計求閒苦太癡,爛柯聊且坐觀棋。麝臍香暖琴三疊,鹿角霜濃酒一卮。
溫室簾開新月夜,瓦盆梅發小寒時。冥鴻斥鷃無窮事,一任天公更不疑。
個人且以四句湊趣,〈小寒〉:「歲末小寒伴雨寒,年光流逝若無端。紛紜世事隨時變,疑惑人心幾日安。」 進入小寒,二十四節氣也開始了,伴隨節氣而來的「二十四番花信」,也跟著登場,且就一起賞花放懷吧!
花信
梅花(小寒一候花)
小寒有十五天,分為三候,每候有一種花,先後開花。這三種花分別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花月令》載:「是月也:梅蕊吐,山茶麗,水仙凌波。」就先從第一候的梅花說起。
「梅」因花而貴,是從戰國時代開始,而梅花入詩,則一般都以三國時的陸凱(一九八戊寅—二六九)從江南寄給在長安的好友范曄(與南朝宋撰《後漢書》的范曄不是同一人)的詩為最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荊州記》
其後梁、陳漸多,而由唐至宋,詩中提及梅花的,觸目都是,南宋詩人尤其動輒百首,極為可觀。
小寒大多在「臘月」十二月(但遇閏月,則或會在十一月下旬),梅花在這期間開放,所以稱為「臘梅」,又叫「寒梅」。開花時間又受地域影响,往往是南方未臘,梅花已開;北土雖春,未有秀者。另外還有「紅梅」,又如以墨畫梅則是「墨梅」。詠梅詩很多,而以北宋初西湖隱士林逋(世稱和靖先生,九六七丁卯—一○二八)的兩首詩作,最為膾炙人口,一直成為後人討論的焦點。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梅花〉
吟懷長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輙入詩。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
人憐紅艶多應俗,天與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雛亦風味,解將聲調角中吹。
前一首的三、四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梅花神韻,極為歐陽修(一○○七丁未—一○七二)所讚賞。但是黃庭堅(字山谷,一○四五乙酉—一一○五)卻認為,第二首的三、四句「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寫梅花姿態,似乎要更好:「不知文忠何緣棄此而賞彼?」看官以為呢?
唐朝以前,有用樂府〈梅花落〉為題的作品,如鮑照(四一四甲寅—四六六):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
其後,又如初唐楊炯(六五○庚戌—六九三):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鈎障,愁看玉鏡臺。行人斷消息,春恨幾徘徊。
而以「梅花」為題作詩,最早或是庾信(五一三癸巳—五八一)〈梅花〉: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晩,俱來雪裡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唐朝以杜甫(七一二壬子—七七○)〈江梅〉最早: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故園不可見,巫岫鬱嵯峨。
唐朝其後則酬和之作漸多,酌選數首:
〈和薛秀才尋梅花同飲見贈〉 白居易(七七二壬子—八四六)
忽驚林下發寒梅,便試花前飲冷杯。白馬走迎詩客去,紅筵鋪待舞人來。
歌聲怨處微微落,酒氣醺時旋旋開。若到歲寒無雨雪,猶應醉得兩三回。
〈與諸客攜酒尋去年梅花有感〉
馬上同攜今日杯,湖邊共覓去春梅。年年只是人空老,處處何曾花不開。
詩思又牽吟詠發,酒酣閒喚管弦來。樽前百事皆依舊,點檢惟無薛秀才。
節慶
尾牙¬¬——臘月十六
冬至之後,小寒、大寒都過了,就到「尾牙」了。
在臺灣,「尾牙」一詞作臘月十六晚宴解,可能是到清朝中葉前後才出現的。咸豐朝的《續修臺灣府噶瑪蘭廳志》載:
臘月十六日,街衢各舖祀土地神,醴備極豐盛,謂之「尾牙」(以前二月二日為「頭牙」)。蓋此為燕飲牙戶及來春去留伙計而設。好事者作詩有:「一年伙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地」之句。
可見尾牙宴在清朝中葉的臺灣已流行。晚清道光朝的《廈門志》載:「十二月十六日,牲醴極豐,晚宴親朋,謂之『尾牙』。」同治朝的《淡水廳志》及光緒朝的《苗栗縣志》也說:「十二月十六日,郊戶以牲醴祀福神曰『尾牙』。」這個習俗似都行於南方,以廈門、金門和臺灣為主。
古人的生活步調既有規律又有理念,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又在節氣之外,於立春播種後,開始一整年人與天、地交通的活動: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有祭祀儀式,尤其是商家、公司行號,祭拜對象是「土地公」或「福德正神」,都代表了「天地」、「自然」和「祖先」。人們虔誠地備置祭品,上香行禮,謝恩祈福,再與家人朋友分用祭品,同享福佑。因此,在街道門戶前看到的那些供桌、祭品,和拈香向天地行禮致祭的虔誠容顏,那正是他們感恩、惜福和自省的表現。而尾牙是每年這一祭禮的最後一次,如今商家及公司行號都會在這時舉行犒勞員工的餐會,必要時,還會用同理心暗示那些表現不理想的受雇者,就將不再續用他了。
「做牙」,應該是很多歷史、傳說、民俗的結合。譬如祭祀的對象,由代表「五土」(四方和中央)之神的「地祇」到「社」,又由單一的「社」衍生成「宅社」(地基主)、「里社」、「鄉社」、「郡社」,再由「社」而成「土地」、「土地神」、「土地公」。「社神」原是「勾龍」,然後一再演變,成了「張福德」——「福德正神」,或任何一位生而保鄉衛土、死後成神的「土地神」。而「牙」呢?原先或是指出兵作戰時誓師的「禡」祭,再轉成代表軍隊的「牙旗」。「做牙」就是在出征前祭旗後享用祭品的「打牙祭」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都沒有解釋為什麼會是在每月初二、十六兩天舉行,如果說二月初二是福德正神的誕辰,那麼其它各個月分呢?十六日又怎說呢?
有二則文獻記載,或許可以合起來解釋這個疑惑:
一、古人觀察天象,每月初二月亮開始有了些微光芒,然後光芒逐日增加,到了十六日就圓滿明亮了。十六日以後,明亮日減,終至於完全消失。所以初二、十六代表了陰陽消長的自然現象,也給古人一定的啟示,但並沒有設案祭祀的記載。
二、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天寳十一載(七五四)三月,玄宗下旨:「今後每月朔、望,宜令薦食於太廟,每室一牙盤。」
「薦食」就是供奉祭品,「太廟」是天子的祖廟。古時天子祭「九廟」,除始祖居中不動外,以下左昭右穆另有八代祖,所以會說「每室」。「牙盤」指象(獸)牙製作的盤皿。然而每月的朔日一定是初一,不是初二;望日雖往往都在十五日,但有時是十六或十七日。或許把第一則的時間「初二、十六」和後一則的「祭祀、牙盤」連接,或者初一、十五已經有其它的祭祀,再加上皇家儀制對民間的影響,連結前述的種種傳統禮俗,就形成了後來「做牙」的風俗吧。
如今,「尾牙」已經成為企業、公司、社團甚至學校、機關「年終餐敘」的代稱,形式或各有不同,內涵應該一樣——「感恩」、「惜福」、「自省」。尾牙已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戲湊二絕記之,〈尾牙〉:
一年容易過臘八,擇日聯歡慶尾牙。最是親朋都幸運,舉觴同樂讚年華。
年年歲暮慶尾牙,美味珍饈更紅花。天地山川同庇廕,民安國泰護家家。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卯兔
時時警記「虎尾春冰」
虎年總要過去,古人以「虎尾春冰」為喻,時時警惕各種潛在而可能發生的變故。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說過「虎尾春冰寄此生」的話,一旦誤踩到有形無形的老虎尾巴和初春薄冰,後果不堪想像。在虎年年尾,無論如何,且先誠摯地送走虎年,並迎接兔年吧!
「脫兔」飛時勢莫當
古人常用「光陰脫兔,日月跳丸」形容時間飛快。如今虎去而兔來,對將來的日子,自應有新的考量。
「脫兔」一詞出於《孫子兵法.九地》「巧能成事」一段的結語說:「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户;後如脫兔,敵不及拒。」處女比喻柔順而謹慎,脫兔形容決斷而剛勇。以謹慎柔順的表現,使敵人輕忽而大開門戶後,迅速採取行動,則敵人必然應變不及。宋人曹彥約詩「深居處女靜無粧,脫兔飛時勢莫當」可做註腳。由潛藏凝靜地固守,轉變為迅雷不及掩耳地攻擊,再強悍的敵人也無法抵擋。因此被認為是「兵家之祕謀,百試而百中者也。」用兵如此,其它方面何嘗不是如此。
「脫兔」形容兔子速度之快,人們所熟悉的「龜兔賽跑」,其結局卻是另有一層意涵。再者,兔子也有謀略,平時就營造三個巢穴,一旦遭遇敵人,可以「欺敵」,因此而有「狡兔三窟」的話。但雖有「三窟」,真正只用主窟,另兩穴是虛的,獵人輕易就識破,「三窟」就成了反諷。
十二生肖中,兔相對是弱勢,但「脫兔飛時勢莫當」,只要發揮巧智,一樣能有驚人的表現。
「兔首瓠葉」以待客
在十二生肖中,卯兔所對應的方位是東,與兔遙遙相望的是在西方的酉雞。《古微書》說:「日中有金雞,乃酉之屬;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屬。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而《本草》還說:「兔者明月之精。」兔而稱「玉兔」,又是「明月之精」 ,化身為「月」的代稱,這真是「卯兔」最榮耀的身分了。兔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名字,就像牛被尊為「一元大武」一般,兔被尊為「明視」。古人說:「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視。」宋人黃震解釋說:「明視者,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羅願則以為「兔視月而有子,其目尤瞭(明),故牲號謂之明視。」把兔與月的關係做了進一步聯結。然則,無論是「玉兔」或「明月之精」,終究還是成為人類的祭品,只不過是多給了一個名義「明視」罷了。
兔在《詩經.國風.兔罝》中已經出現,但沒有像虎那樣有威嚴,而是隨著捕兔的「罝」出現,本尊沒有露臉。到了〈小雅.瓠葉〉時,雖然還是陪著「瓠葉」出場,卻很特別的以「兔首」出現。〈瓠葉〉詩第二章說:「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意思是說把兔子的頭,連毛炮炙,或放在火上燒烤,作為飲酒時的下酒物。古人以為,匏葉是最平常的菜蔬,而兔首則是最沒有肉的部分。(《相馬經》:「頭欲少肉,如剝兔首。」)雖然都是淡乎寡味的東西,卻仍可以用來接待賓客,表達應有的「禮節」。所以蘇軾就曾說:「兔首瓠葉,可以行禮。掃地而祭,可以事天。禮之不備,非貧之罪也。」人和人、人對自然,都應該以禮相待,不能以貧窮為藉口。
「兔首」那一丁點兒肉,「滋味」被認為還比不上「雞肋」,卻能成為「禮」的象徵。在迎接兔年時,或許先共同期許有一個事事講「禮」的社會吧!
「狡兔有三窟」穩贏?
「狡」字本有「狡好」的意思,如《詩經》的「狡童」就是「狡好之童」,然而一看到它,很自然就會想到是「狡滑」、「奸詐」,因此能營造三窟以求自保的「狡兔」,當然也會被認為是狡猾的。但許慎《說文解字》說:「狡兔,兔之駿者為狡兔。」「駿」是指各方面都優秀的馬匹,借以稱兔,那麼「狡兔」就不該是「狡滑的兔」。「駿」也有「疾」的意思,疾就是「快」,所以「狡兔」應該只是說牠跑得快。《戰國策》的記載應是最好的說明:
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疲),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之苦,而擅其功。」
跑得最快的犬韓盧,也追不上跑得最快的兔東郭逡,最後是雙雙累死,得便宜的是農夫。這個寓言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同樣的意思。因而「狡兔」和「走(就是跑)狗」幾乎就成為命運共同體,於是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話,像幫越王勾踐復國的文種,替劉邦爭得天下的韓信,一個盡謀略,一個拚死戰,結果都不免抱著「兔死狗烹」的憾恨而被擒殺。
但是,「狡兔」還是會被說成「狡滑的兔」,因為有人認為「大兔必狡猾,又謂之狡兔。」那麼就說「狡兔三窟」吧!那位寄身為孟嘗君食客的馮諼,替孟嘗君設計了所謂「狡兔有三窟」的「免死之計」,人所熟知,姑且略過。 「狡兔」的「三窟」,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營窟》載:「俗云:兔營窟必背丘相通,所謂狡兔三窟。」而羅願講得更清楚,《爾雅翼.三窟》說:
今兔之所處,其穴常為三竅。獵者攻之,常顯然自其正穴躍出,而顧循其背,自後竅入坐穴中。獵者反以是得之。
原來兔子確實營造了三窟,並都背靠同一土丘而相通連,其中一窟是「正穴」,另外兩窟是用來「欺敵」的。三窟雖相通,卻以正穴為主,遇到敵人,自以為聰明的「狡兔」,從正穴跳出,然後進入後穴,但又回到正穴內安然穩坐,自以為「人不知而鬼不覺」,但遇到更有智慧的獵者,這個「空城計」可就不靈了!看來,馮諼「僅得免於死」的說法,還是相當保留的。再說,既然是這樣,雖然真有三穴,等於只有一窟,難怪宋人羅大經會在評論秦朝蔡澤、范雎的智慮後說:
後之君子固權吝寵,如狡兔之專窟,如猩猩之嗜酒,老死而不知止,受禍而不之覺者,是又在范雎下矣!
猩猩模仿人類穿上木屐喝酒,獵人投其所好,輕易地捕捉猩猩。狡兔雖有三穴,結果只回到同一窟,終究被獵人識破,手到擒來。而狡兔與猩猩,卻自以為得計,至死不悟,正如世間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恃寵而驕,爭權奪勢,老死而不知止,則難免會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悲鳴。
歷史上的「兔」年
古人以「玉兔」代表月,以「金烏」代表日,用「兔缺烏沉」或「烏沉兔起」、「昇烏沉兔」來表示一天的時間,引伸而說,就是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像說「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一般。唐朝詩人羅鄴有「卻思紫陌觥盂地,兔缺烏沉欲半年」的詩句。
以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搭配,兔是「卯」,因此凡見「卯」的就是兔年。翻開史頁,二千多年來,兔年發生的大事顯然少得很,「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但也還是可以一提。先列個清單,再補充說明:
西元前二一○年辛卯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東巡雲夢祀舜,上會稽祀禹,七月至沙丘崩。
西元前六年乙卯 西漢哀帝建平元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生(五七卒)。
西元二一一年辛卯 東漢建安十六年司馬昭生(二六五卒)。
西元二二三年癸卯 蜀漢章武三年夏四月,劉備卒,諸葛亮受遺詔輔政。
西元二七一年辛卯 西晉秦始七年東晉安樂公劉禪卒(生於二○七)。
西元六五五年乙卯 唐高宗永徽六年武昭儀立為皇后,三十五年後稱帝為武則天。
西元九七九年己卯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亡,中國一統。
西元一二七九年己卯 南宋祥興二年二月,宋朝亡。
秦始皇嬴政十三歲繼任秦王,三十八歲完成兼併六國的大業,統一中國,又當了十一年皇帝而逝,死時才五十歲。死後不到四年,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劉備和他的兒子劉禪都在兔年去世。劉備死時六十三歲,辛苦半輩子;劉禪死時六十五歲,安樂一生。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次子,繼承他父親和兄長司馬師的權位,幾乎篡魏自立,因而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說詞,但就在他即將成功時,卻去世了,終年五十五歲。四個月後,長子司馬炎就篡魏稱帝,追尊他為文帝。和曹丕、曹操父子的情形如出一轍。
武則天於永徽三年(六五二)五月由「唐太宗」的才人進封為「唐高宗」的昭儀,永徽六年十月被立為皇后。顯慶五年(六六○)開始參預政事,唐高宗於弘道元年(六八三)逝世,她成了皇太后,完全掌握朝政,第二年就廢中宗,遷睿宗,變更服色、官名,改元光宅,大殺唐宗室;載初元年(六九○)九月,乾脆改國號為「周」。一直到神龍元年(七○五)十一月,才以八十三歲高齡去世。武則天干政四十五年,宰制天下二十二年,影響之大,可以想見。武則天進入權力中心的關鍵時間,就是她三十三歲時被唐高宗立為皇后,那年是兔年。
宋太祖趙匡胤三十四歲時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在位十六年間,大致結束了唐末五代紛爭的局面,死時也才五十歲。弟趙匡義繼位,是為太宗。宋太祖死得突然,因此宋太宗的繼位留下不少疑點。但在他繼位後五年,平定了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山西太原),才使分裂已久的中國復歸統一,距離宋朝開國已經十九年,這年是「己卯」兔年。三百年後的另一個「己卯」,陸秀夫背負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年僅九歲的帝昺,在廣東新會的崖山溺海而死,宋朝亡。據《宋史紀事本末》載,七天後,海上浮屍有十幾萬。宋朝盛也兔年,亡也兔年,讀史至此,能不嘆惋!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
自序——「天、地、人」的互動
所謂「二十四節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 清朝萬斯大(一六三三癸酉—一六八三)認為:漢武帝(前一五七甲申—前八七)太初元年(前一○四)創「太初曆」,恢復使用「夏正」(夏朝是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後,才訂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春分」、「秋分」二分;「夏至」、「冬至」二至等八節。又以立春、立夏為「啟」(生成),立秋、立冬為「閉」(止息)。八節確定了,節與節之間各又有兩個時令,合起來就是「二十四節氣」了,其間還有一些傳統民俗節慶,依時間順序分別是:
春季
正月 ✿元日——立春——✿上元——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上巳——✿寒食——清明——穀雨
夏季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端午——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秋季
七月 立秋——✿中元——處暑
八月 白露——✿中秋——秋分
九月 寒露——✿重陽——霜降
冬季
十月 立冬——小雪——✿下元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每個月兩個節氣,前一個稱為「○月節」,後一個則為「○月中」。每一個節氣十五天,五天是一「候」,每候又各有應時的自然現象,在農業社會時代是最重要的作息指標。照理說,二十四節氣應該從每年的立春為始,但實際上卻是從前一年的冬至後起算,也就是從「小寒」開始。這和陰陽曆法星象都有關,是專門之學,也可證明老祖宗的智慧,被列為聯合國的文化遺產,誰曰不宜。
宋朝詩人徐俯(一○七八戊午—一一四一)有「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一聯,上句說冬至後一百五日是「寒食」,下句「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意思,根據明初王逵的說法,由前一年的冬至算起,第十五天就進入十二月的小寒。古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以後,才訂出了二十四節氣,從小寒起到來年的穀雨,一共八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候,會有不同的自然現象出現,五天一候,每候有風,便有一種花卉應風而開,八個節氣和共二十四個「氣候」,合起來有二十四種花卉隨風而開,就是所謂「二十四番花信風」(《蠡海集》)。但早於王逵的南宋人程大昌(一一二三癸卯—一一九五)的《演繁露》引徐鍇(九二○庚辰—九七四)《歲時記.春日》的記載說:
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初而泛觀,則似謂此風來報花枝消息耳。按《呂氏春秋》曰:「春之得風,風不信,則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風」者,風應花期,其來有信也。(卷一)
所以,是風應花開而來,而不是花應風至而開。
是哪二十四種花呢?王逵以為自「梅花」始,至「楝花」終;楝花開盡,春季結束,便是立夏。二十四種花卉,就如下列:
月分(農曆) 節氣 花卉
十二月 小寒 梅花、山茶、水仙
大寒 瑞香、蘭花、山礬
正月 立春 迎春、櫻桃、望春
雨水 菜花、杏花、李花
二月 驚蟄 桃花、棣棠、木蘭
春分 海棠、梨花、薔薇
三月 清明 桐花、菱花、柳花
穀雨 牡丹、酴醾、楝花
明朝末年的楊慎(一四八八戊申—一五五九)引南朝宗懍(五○二壬午—五○五)《荊楚歲時記》所記大致一樣,但現在《文淵閣四庫全書.荊楚歲時記》,並沒有這一則記事。
又,每個節氣有三候,對這一共七十二候的自然現象,一向沒人做解釋,一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七一一辛卯—一七九九),才各以一首七言律詩加以概述,或加以質疑,也很有參考的價值,本書便以乾隆之節氣詩作為講解的基礎。
節氣之間,或有民俗節慶,如上元、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共同的生活內涵,或有過於節氣者,自不能忽視。
歷代文人對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番花信風和傳統節慶,都會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天象、花卉、節慶已經和人的生命生活融為一氣,詩人的感受或反映,豈不正是人對天地的回應。因此本書儘量把篇幅不太長的詩賦詞文引錄,正可以證明古賢所稱天、地、人「三才」的互動,可以創造更璀璨的文明和文化!
基於以上所述,本書便從小寒開展,小寒到穀雨共八個節氣,各有三番花信,因此先說節氣,其次花信,再述節慶,而各引歷代詩人讚頌詩文,使連成一氣。穀雨之後有十六個節氣,因已無花信,則直接講述民間習俗節慶,或古賢名句之闡揚,如陶淵明「孟夏草木長」、蘇東坡「明日黃花」、「最是橙黃橘綠時」等。所引歷代詩人詩作,以二十四番花信之八個節氣為主,小計共七百七十六人次、一萬四千九百首詩詞。另十六節氣所引,亦應不下於此。
本書初稿於戊戌年(二○一八)完成,因特殊因緣,提供由「唯心聖教.南天文化院」印行為善書,只在教內流傳,當時書名《時序紛紛滿眼花:二十四節氣、節慶、花信》,以節氣、節慶為上編;花信為下編。啟方則仍隨時做補正,並持續發布於個人臉書,朋友多以為頗有可觀,鼓勵應正式出版,而「南天文化院」執事亦表樂觀其成。更得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團隊之積極回應,於是重新彙整,連成一氣,合為一編,自小寒起,至冬至結束,以符如天地人之互動!
原書稿完成時,曾作七言絕句二首,如今回顧,仍可代表個人感受,並錄於此以為紀念:
節氣流行大化中,花開花落暫時空。一生一世天關注,古往今來無不同。
時序紛紛滿眼花,三春春信朝晚霞。夏荷秋菊續姿韻,漫說人生本有涯。
二○二二壬寅年臘八十二月三十日 於心隱齋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推薦序 兔走烏飛氣象新
壬寅虎年末,啟方老師《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即將上市。編輯詢問我是否能推薦這本書,我秒回訊息說,天大榮幸,非常樂意。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用歷史回顧與現實省思,分析十二生肖的種種面貌。歲末年終藉著這本書,回顧過往,從歷史學得教訓;展望未來,立下新年新希望。
「十二生肖詩詞彙輯注釋」的篇章,幾乎囊括從南北朝沈炯以降的所有生肖詩詞,對於十二生肖有關典故,可以瞭若指掌。細細讀來,頗有滋味。
在「十二生肖命理衝合說」這篇,啟方老師寫到唐朝《開元占經》討論十二地支之間的衝與合。因為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於是衍生出「十二生肖衝與合」,如常見於農民曆的「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這些說法在民間成為算命與占卜的資料,在人與人交往和聯姻之際,常發揮關鍵性的影響。
啟方老師提出「十二生肖衝與合」的議題之後,轉換角度,從歷史人物的天命來討論,把這個議題,從「農民曆和占卜」等級,提升到學術殿堂的高度,非常精彩。
〈虞兮虞兮奈若何〉討論同屬蛇、相差二十四歲,劉邦和項羽的天命,以及劉邦與呂后、項羽和虞姬的生肖問題;〈娶妻當娶陰麗華〉探究東漢光武帝娶陰麗華的生肖衝合,和「明章之治」、「含飴弄孫」的典故;〈此恨綿綿無絕期〉用白居易名詩,大爆武則天「剋哪個生肖」和「被哪個生肖剋」的八卦!〈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細數三國人物的生肖跟天命玄機;〈八千里路雲和月〉從靖康之恥寫到岳飛和秦檜對南宋國祚的影響。
看完這些歷史人物與大事和「十二生肖衝與合」的交錯關係,再翻閱「歷代帝王的生肖表」,對於整部歷史究竟是「天命」抑或「宿命」,也只能藉著啟方老師的〈天命〉詩,一吐心聲!
天命從來不可賒,人情翻覆豈知耶?
秦皇漢武非龍種,夫子貌如狗喪家!
猶記得虎年伊始,國人對金虎年充滿盼望,期待猛虎出柙鎮住疫情,生活速速恢復常軌。沒想到疫情在虎年達到最高峰,醫院兵荒馬亂,老虎幾乎成了病貓,幸好在年末否極泰來,扳回一點虎威。
我的文采有限,沒辦法形容老師文章的好,只能忠實寫出心中感想。「虎尾春冰心不驚(美言實話實說),兔走烏飛氣象新(經典歷久彌新)」,老師手握靈蛇之珠,懷抱荊山之玉,啟發學生無數,方寸可見天地。
壬寅虎年立冬
自序 樂天知命而不憂
這本小書分成上、下兩編。上編原是從民國九十二年(二○○三)「癸未羊年」開始寫起,有關十二生肖歷史回顧與現實省思的文字,到民國一百零三年(二○一二) 「甲午馬年」,正好寫足了十二生肖。再重讀一過,更加體悟到,人的生肖何屬,可以說幾乎都是天命,即使刻意孕生「龍子」、「鳳女」,也仍然無法迴避該有的「天命」。
「天命」成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規約。孔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說:「盡人事而聽天命。」而孔子一生「流浪列國」,畢竟無法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仁民理想,更能體現他自己的話。因此,「樂天知命而不憂」,也自然成為自我勗勉的箴言。
開始寫「十二生肖」的時間點,是在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快結束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念頭:何不寫寫有關「生肖」年的人和事,作為未來人生的借鑑。當年自己剛過了「六十回甲」年紀,此念既生,便開始從接著而來的「癸未羊年」寫起,就這樣一年一年地寫下來,每年文字長短不一,拈題信筆,不拘一格,當時因受報版副刊篇幅的限制,或有一年成三小篇者,各自獨立。寫著寫著,竟然又回到馬年,整整十二年在筆端輕易滑過,歲月流逝如斯,能不令人感喟!
當開始寫「癸未羊年」時,心中只有一個「期許」:希望來年會是個「吉祥」年,但結果卻是一個「不是很太平的年」。接下來的猴、雞、狗、豬、鼠、牛、虎各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天災人禍,令人膽戰心驚,幾乎就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在虎、兔、龍年交替間,想到傳統的民間習俗,就怕生了「虎子(女)」、「兔孫」,因為「虎」會剋父母,「兔」則兔唇破相。而「龍子」顯然較尊貴。於是特別做了一個歷史回顧,看看在歷代帝王中,哪個生肖的人較多?肖龍的有幾位?結果竟然完全出人意表!且看從秦始皇算到清末宣統帝,包括如王莽、武則天、洪秀全及五代十國的小朝廷帝王都納入,扣除生年不詳的,仍有兩百五十一位。把各帝王的生肖做個分析,得出的結果如下:屬鼠的十九位,屬牛的二十一位,屬虎的二十一位,屬兔的二十九位,屬龍的二十四位,屬蛇的十七位,屬馬的二十四位,屬羊的十九位,屬猴的二十三位,屬雞的十三位,屬狗的十五位,屬豬的二十六位。
古代帝王生肖最多的竟然是屬兔的,屬龍者與之相較竟還少了五位,真是出人意外呀!
寫完了十一個生肖,過了十一年,終於回到馬年。在蛇年底(二○一三)寫來年馬年時,心情非常沉重!記得嗎?那一年被全民選出來的年度代表字竟然是「假」!層出不窮的政治亂象不提也罷,各類食品的摻假,欺騙詐財,大企業的排放毒水害命謀財,還有披著宗教靈修團外衣集體凌虐殺人等駭人心眼的事件,都被揭發了,可怕呀!但話說回頭,這不也是蛇年發揮了「智珠在握」的天命。
在整理完十二生肖後,想到生肖「衝犯」的問題,於是下了一些功夫,終於發現一本唐朝的《開元占經》,大喜過望,知道這書的人不多吧!真是解決了根本大問題。三者,在寫生肖文時,發現有以十二生肖為題的詩作,於是就全部彙編,並稍作注釋,以供參證。然後更把歷代帝王知見的生肖資料彙輯列表,也可見歷代歷朝興亡成敗的因由。
全書既完成,因特殊因緣,曾同意由國內新興宗教「唯心宗」的「南天文化院」出版,但僅在宗門內流傳如功德書。書於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十二月印行,當時書名自題為《戲說十二生肖》。書成至今年已八年,竊以為所寫多少有助於傳統文化之闡釋參考,而有意正式印行。「南天文化院」執事者更樂觀其成,又蒙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團隊之積極反應,於是重新調整篇幅,次序並稍做更度,改以子鼠開始序次,不特以年分為記,以便於連貫一氣。
書既重編,如同再造,因改名為《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得償其所願,幸何如之!
二○二二壬寅年處暑三候九月一日 於心隱齋
約翰.康納利(John Connelly)
石川博樹、太田淳、太田信宏、小笠原弘幸、宮宅潔、四日市康博等編著;【監修介紹】__吉澤誠一郎、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監修介紹】__金澤周作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安娜琳.德黛(Annelien De Dijn)、西蒙.韋伊(Simone Weil)
馬克‧巴伯斯(Marc Bubbs)、中野.詹姆士.修一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
曾心怡(花花老師)、莎碧瑞娜‧蘇‧達尼爾斯(Sabrina Sue Daniels)、章致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