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崛起:美中利益的交匯,如何重塑全球經貿格局

優惠價 553元

定價: 700 元

數量:

新書優惠79折

立即購買
加入購物車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譯者簡介
  • 目錄
  • 試閱

中國如何從「4億顧客」轉變為「8億勞工」?

曾經,美國最倚賴的「世界工廠」──

中國趨同於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歷程

一九七○年代如何為美中經貿關係

以及當今全球經濟格局奠定基礎

形塑了後來「Made in China」的全球經濟現象

一九三七年,一位在上海住了25年的美國前記者、改行廣告人寫了一本暢銷書《四億顧客》,書中誇大地敘述他在中國新興大都市向中國消費者銷售美國產品的經歷,這本大受歡迎的書在出版第一年就贏得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並且四度再版。在美國商人心中投下了前景無限的想像:中國市場能夠吸納美國的過剩產品,從而帶來巨大利潤。

一九七○年代,那「關鍵的十年」間,在美國外交官的協助下,美國資本家與中國政府共同合作,徹底改變了「中國市場」的本質含義:從消費者市場,轉變成提供低價勞動力的來源地。美國高層政治風向與對中政策的轉變,一手扶植了中國製造霸權的崛起。

本書探討一九七○年代美中貿易關係的轉變,特別是中國市場從「4億顧客」轉變為「8億勞工」的過程;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基礎,並解釋了「中國製造」全球經濟現象的歷史根源。

★最努力把中國從冷戰敵人重新塑造成友善的貿易夥伴的人,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領導人。

★為了讓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接軌,美國及其經濟體系必須順應中國的需求。

▍你會看到:從未被公開的資料所呈現的美中貿易史

作者藉由英文(美國)、中文(中國)兩邊的資料以及封存企業文件等,重探廿世紀七○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擴大與美國之間的貿易,中美兩國重建外交、貿易與文化轉變的重要進程,並且揭示了中國經濟如何趨同全球資本主義,及其產生的效應。

在這個過程中,世界上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反而成為全球資本主義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通過研究中英文資料,包括此前未被探索的企業檔案,作者追溯了這一轉變的軌跡。作者點出這一轉變源於美中兩國政策制定者、美國外交官、創新企業家、華裔商人,以及波音、西屋電氣、潘尼百貨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美國大企業高管的共同行動。早在沃爾瑪和蘋果進入中國之前,維羅妮卡·葉、韓凡宇、蘇珊·雷諾茲和大衛·洛克菲勒等商界人士就已經掀起了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貿易革命。雖然中國的經濟重組對建立這些聯繫至關重要,作者也強調了一個常被忽視但極其重要的因素:美國企業推動去工業化的努力,以及政界對這一趨勢的接納。

因此,我們在這樣的進程中,同時看見了兩個重要的轉變:中美和解、美國去工業化。而中美雙邊開啟的貿易,如何確定經濟領域、外交、勞工/企業間的整體結構性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們還可以看見美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的利益如何結合起來重塑中國市場,作者強調經濟市場的轉變並不僅僅是跨國企業間的交涉談判,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外交官、美中兩國政府官員間的協商談判。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經貿史著作,更是理解中美關係演變和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考。作者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封存檔案中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描述,展現了一九七○年代中美兩國如何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開啟了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合作進程。

▍歷史轉折的深度解析,封存檔案裡的深埋故事

深入探討了「一九七○年代」這個改變世界經貿格局的「關鍵十年」。

從兩次「尼克森震撼」到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從「四億顧客變成八億勞工」,作者伊莉莎白.英格森以豐富的史料和細膩的史學功底,重現了兩個超級大國如何從意識形態對立,走向經貿合作的歷史進程。

透過廣州交易會、紡織品貿易談判等具體案例,席捲全美甚至全球的中國瘋、刻板文化印象以及兩國各懷鬼胎(貿易政策歧異)推拉交涉等,揭示了中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朝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的內在邏輯,以及美國如何在冷戰背景下重新定義對中貿易政策,如何一步步推動中國從「四億顧客」的市場,轉變為「八億勞工」的全球生產基地。

揭示了「中國製造」標籤背後的複雜政治經濟邏輯,展現了中國趨同於全球資本主義起源的真實面貌。

▍貿易VS.外交的精彩角力 地緣政治的博弈

在冷戰背景下,本書生動描繪了中美兩國如何巧妙地將經貿合作做為外交突破。從迭代中國領導人致力於發展中國工業化的中心綱領,加上美國企業向海外尋求低製造成本的需求,中國利用貿易與外交手段邁向工業化的過程,正是敲響美國去工業化的警鐘。

中國如何利用貿易談判,逐步崛起成為全球經濟強權?美國又如何從打造出「中國製造」的重要推手,轉變為今日既重度依賴中國、卻又抵制中國的不甘?書中一一梳理出背後的歷史脈絡。預示了未來數十年中美關係的核心矛盾,為理解當代地緣政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視角。

從華裔移民創設「龍女貿易商公司」與高級時尚界趨之若鶩的「時尚外交」,到美國勞工組織與工會領袖的產業抗爭;從「奢華中國」的文化風潮,到訴求限制「低價中國」進口商品的激烈聽證會;作者細緻刻畫了各方勢力在這場經貿大棋局中的意識形態,促使美國開始「離岸生產」──將製造外包海外勞動力的全球化起源。

在高層政治、外交官、商界人士、跨國企業等各方勢力的推動下,貿易如何從單純的商業活動,成為美中外交關係角力的政治議題,預示了未來數十年美中貿易關係的核心矛盾。

▍從故事的敘述,探討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

不僅記錄了中美雙邊關係的變遷,更揭示了全球貿易體系的根本性重構。從廣州交易會的有限開放到全面的貿易協定談判,本書展現了中國如何從世界經濟的邊緣走向中心舞台。深入揭示時尚、紡織品、農產品、天鵝絨、棉質手套等具體商品的貿易模式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全球供應鏈的深遠影響。

透過對一九七○年代貿易政策制定過程的詳細梳理,以及美中貿易角力過程的詳細梳理,前所未有的企業商業文件、甚至錄音內容的首度公開,為讀者提供了理解當代全球化進程、美中貿易爭端的歷史根源,是研究經貿史、國際關係和世界經濟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l 運用大量中英文資料,包括未被探索的企業內部文件

l 提供新視角:描寫高層外交的同時,凸顯商界人士的關鍵作用

l 展現貿易關係如何影響美中兩國文化認知

l 揭示貿易關係如何影響美中關係的本質轉變

l 揭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發展軌跡

l 說明經貿關係如何塑造國際政治格局

l 全球供應鏈形成的歷史根源

l 中國趨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過程

l 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提供歷史參照

l 中國如何從「四億顧客」轉變為「八億工人」的過程

關閉
立即購買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