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700 元
數量:
新書優惠79折
中國如何從「4億顧客」轉變為「8億勞工」?
曾經,美國最倚賴的「世界工廠」──
中國趨同於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歷程
一九七○年代如何為美中經貿關係
以及當今全球經濟格局奠定基礎
形塑了後來「Made in China」的全球經濟現象
一九三七年,一位在上海住了25年的美國前記者、改行廣告人寫了一本暢銷書《四億顧客》,書中誇大地敘述他在中國新興大都市向中國消費者銷售美國產品的經歷,這本大受歡迎的書在出版第一年就贏得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並且四度再版。在美國商人心中投下了前景無限的想像:中國市場能夠吸納美國的過剩產品,從而帶來巨大利潤。
一九七○年代,那「關鍵的十年」間,在美國外交官的協助下,美國資本家與中國政府共同合作,徹底改變了「中國市場」的本質含義:從消費者市場,轉變成提供低價勞動力的來源地。美國高層政治風向與對中政策的轉變,一手扶植了中國製造霸權的崛起。
本書探討一九七○年代美中貿易關係的轉變,特別是中國市場從「4億顧客」轉變為「8億勞工」的過程;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奠定基礎,並解釋了「中國製造」全球經濟現象的歷史根源。
★最努力把中國從冷戰敵人重新塑造成友善的貿易夥伴的人,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領導人。
★為了讓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接軌,美國及其經濟體系必須順應中國的需求。
▍你會看到:從未被公開的資料所呈現的美中貿易史
作者藉由英文(美國)、中文(中國)兩邊的資料以及封存企業文件等,重探廿世紀七○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擴大與美國之間的貿易,中美兩國重建外交、貿易與文化轉變的重要進程,並且揭示了中國經濟如何趨同全球資本主義,及其產生的效應。
在這個過程中,世界上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反而成為全球資本主義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通過研究中英文資料,包括此前未被探索的企業檔案,作者追溯了這一轉變的軌跡。作者點出這一轉變源於美中兩國政策制定者、美國外交官、創新企業家、華裔商人,以及波音、西屋電氣、潘尼百貨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美國大企業高管的共同行動。早在沃爾瑪和蘋果進入中國之前,維羅妮卡·葉、韓凡宇、蘇珊·雷諾茲和大衛·洛克菲勒等商界人士就已經掀起了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貿易革命。雖然中國的經濟重組對建立這些聯繫至關重要,作者也強調了一個常被忽視但極其重要的因素:美國企業推動去工業化的努力,以及政界對這一趨勢的接納。
因此,我們在這樣的進程中,同時看見了兩個重要的轉變:中美和解、美國去工業化。而中美雙邊開啟的貿易,如何確定經濟領域、外交、勞工/企業間的整體結構性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們還可以看見美國企業與中國政府的利益如何結合起來重塑中國市場,作者強調經濟市場的轉變並不僅僅是跨國企業間的交涉談判,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外交官、美中兩國政府官員間的協商談判。
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經貿史著作,更是理解中美關係演變和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考。作者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封存檔案中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描述,展現了一九七○年代中美兩國如何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下,開啟了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的合作進程。
▍歷史轉折的深度解析,封存檔案裡的深埋故事
深入探討了「一九七○年代」這個改變世界經貿格局的「關鍵十年」。
從兩次「尼克森震撼」到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從「四億顧客變成八億勞工」,作者伊莉莎白.英格森以豐富的史料和細膩的史學功底,重現了兩個超級大國如何從意識形態對立,走向經貿合作的歷史進程。
透過廣州交易會、紡織品貿易談判等具體案例,席捲全美甚至全球的中國瘋、刻板文化印象以及兩國各懷鬼胎(貿易政策歧異)推拉交涉等,揭示了中國從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朝向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型的內在邏輯,以及美國如何在冷戰背景下重新定義對中貿易政策,如何一步步推動中國從「四億顧客」的市場,轉變為「八億勞工」的全球生產基地。
揭示了「中國製造」標籤背後的複雜政治經濟邏輯,展現了中國趨同於全球資本主義起源的真實面貌。
▍貿易VS.外交的精彩角力 地緣政治的博弈
在冷戰背景下,本書生動描繪了中美兩國如何巧妙地將經貿合作做為外交突破。從迭代中國領導人致力於發展中國工業化的中心綱領,加上美國企業向海外尋求低製造成本的需求,中國利用貿易與外交手段邁向工業化的過程,正是敲響美國去工業化的警鐘。
中國如何利用貿易談判,逐步崛起成為全球經濟強權?美國又如何從打造出「中國製造」的重要推手,轉變為今日既重度依賴中國、卻又抵制中國的不甘?書中一一梳理出背後的歷史脈絡。預示了未來數十年中美關係的核心矛盾,為理解當代地緣政治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視角。
從華裔移民創設「龍女貿易商公司」與高級時尚界趨之若鶩的「時尚外交」,到美國勞工組織與工會領袖的產業抗爭;從「奢華中國」的文化風潮,到訴求限制「低價中國」進口商品的激烈聽證會;作者細緻刻畫了各方勢力在這場經貿大棋局中的意識形態,促使美國開始「離岸生產」──將製造外包海外勞動力的全球化起源。
在高層政治、外交官、商界人士、跨國企業等各方勢力的推動下,貿易如何從單純的商業活動,成為美中外交關係角力的政治議題,預示了未來數十年美中貿易關係的核心矛盾。
▍從故事的敘述,探討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
不僅記錄了中美雙邊關係的變遷,更揭示了全球貿易體系的根本性重構。從廣州交易會的有限開放到全面的貿易協定談判,本書展現了中國如何從世界經濟的邊緣走向中心舞台。深入揭示時尚、紡織品、農產品、天鵝絨、棉質手套等具體商品的貿易模式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全球供應鏈的深遠影響。
透過對一九七○年代貿易政策制定過程的詳細梳理,以及美中貿易角力過程的詳細梳理,前所未有的企業商業文件、甚至錄音內容的首度公開,為讀者提供了理解當代全球化進程、美中貿易爭端的歷史根源,是研究經貿史、國際關係和世界經濟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l 運用大量中英文資料,包括未被探索的企業內部文件
l 提供新視角:描寫高層外交的同時,凸顯商界人士的關鍵作用
l 展現貿易關係如何影響美中兩國文化認知
l 揭示貿易關係如何影響美中關係的本質轉變
l 揭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發展軌跡
l 說明經貿關係如何塑造國際政治格局
l 全球供應鏈形成的歷史根源
l 中國趨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過程
l 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提供歷史參照
l 中國如何從「四億顧客」轉變為「八億工人」的過程
伊莉莎白·英格森(Elizabeth O'Brien Ingleson)
出生於澳洲雪梨,在雪梨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專門研究資本主義、中美關係和美國外交關係的歷史,曾在耶魯大學、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總統歷史研究中心和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擔任研究員。
目前是倫敦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的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冷戰史》(Cold War History)雜誌的編輯委員會和美國外交關係史學家協會(SHAFR)會議委員會的成員。
曾在美國各地以及中國和歐洲部分地區生活和工作,現在則定居倫敦,與她於德州救援收養的愛犬Ellie一起生活。
這是她的第一本著作。
吳國卿
臺北市人,1956年生,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二十餘年。主要譯作有《大缺貨:供應鏈斷裂、通膨飆升與地緣衝突如何拖垮全球經濟?》、《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下一波全球新貨幣:黃金》、《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下一個榮景:政治如何搭救經濟?》、《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箱子:貨櫃造就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生活》等。
目錄
★關於語言和數據的說明 012
★前言 打造「中國製造」 015
★第一章 尼克森震 041
◎第一次尼克森震撼 045
◎第二次尼克森震撼 058
◎龍女貿易商公司的時尚外交 069
★第二章 廣州交易 085
◎控制貿易 091
◎電視外交 107
◎「求偶舞」 117
◎廣交會上的馬可斯.波羅 121
◎新中國通 125
★第三章 「中國市場」意含的轉變 133
◎凱洛格的銷售和四三方案 136
◎臺灣的貿易失衡和「購買美國貨」 152
◎販售毛澤東時期的中國 156
◎美國碼頭工人和中國市場 160
◎開放中國市場的外交折衝 164
★第四章 中國市場的限制 169
◎三個世界:中國的發展與出口 173
◎促銷中國工人 181
◎取消農業訂單 198
◎一九七四年的《貿易法》 202
★第五章 銷售中國紡織品 223
◎四個現代化 228
◎進口中國風:薇拉絲巾 231
◎「向絲綢致敬」風潮 244
◎麗華姿與異國風情外交 250
★第六章 毛澤東逝世與貿易的延續 259
◎四人幫:出口導向發展的終結? 264
◎從長城伏特加到唐金體育用品 267
◎中國市場的未來 282
◎美國工程師在中國 286
◎美國─中華民國經濟協會 296
★第七章 美國手套之都 307
◎來自利伯蒂維爾的抗爭 310
◎外交干預 320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聽證會 325
◎追求市場秩序 332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裁決 334
★第八章 關係正常化和貿易協定 339
◎華國鋒致力於對外貿易 345
◎美國紡織業和中國進口產品 351
◎中國燈芯絨和天鵝絨 363
◎正常化 368
◎美中貿易協定 378
★結語 從四億顧客到八億勞工 385
縮寫對照 a1
注釋 a3
致謝 a66
圖片來源 a73
一九八○年九月,即《美中貿易協定》生效幾個月後,美國鞋業公司Nike與中國貿易商簽訂了一項交易,該交易類似於幾年前牛津工業公司和威望公司。Nike在上海和天津蓋了四座鞋廠,總值為七萬五千美元。做為回報,Nike獲得等值的鞋子,只花了幾個月時間完成整個過程。此後,Nike開始以低價進口中國製造的鞋子。《中國商業評論》稱讚道,這是「天作之合」。「隨著亞洲其他地區,尤其是韓國和臺灣的勞動成本上升,中國做為生產基地的吸引力也愈來愈大。從「臺灣製造」到「中國製造」的轉變已經開始。該交易目的為直接供應美國市場。從中國工廠進口的Nike鞋幾乎百分之百賣給美國顧客。這對希望透過出口增加外匯收入的中國領導人來說很有吸引力。Nike總裁菲利普.奈特(Philip H. Knight)對記者說:「目前我們還沒有在中國銷售的計畫。」幾十年後,中國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並以創紀錄的速度購買品牌鞋和品牌手提包。但為了走到那一步,中國的領導人首先與美國商人攜手合作,打造了一個擁有八億勞工的市場。當中國成為消費大國時,製造和貿易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轉變。
在整個一九七○年代,美國資本家和中國務實派共同合作,把中國市場從四億顧客轉變為八億勞工的市場。此一轉變構成了美中貿易長期歷史上一個變革性的轉捩點,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略)
由於美國的中國天鵝絨進口量愈來愈大,克朗普頓無法與之競爭,導致克朗普頓在一九八四年十月聲請破產。儘管中國在整個美國市場的份額相對較小,但該公司總裁威廉.洛德二世(William G. Lord II)仍歸咎於中國。洛德的抱怨是針對文化而非經濟。他並不把焦點放在中國的出口數量,而是放在他認為中國引發的消費需求變化。洛德宣稱,中國「改變了天鵝絨服裝的形象」。隨著中國天鵝絨壓低該布料的價格,它「從奢侈品變成了大宗商品……從此再也無法恢復舊觀」。
他的觀點是,低價的中國進口商品削弱了天鵝絨的奢華感。藉由讓一般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天鵝絨,因而減損了注重身分地位的美國天鵝絨西裝穿著者的購買慾望。如果一件克朗普頓西裝看起來像是在別處買的一樣,為何要付更高的價格?這與一九七○年代讚揚中國產品品質並經常把中國與奢侈品連結的美國進口商不同。
到了一九八○年代中期,洛德表達了一種新觀點:中國的低成本已經改變了整體天鵝絨市場予人的高端精緻形象。當然,該公司的問題遠不只如此。里奇蒙和洛德都把自己的憤怒和憂慮集中在外國製造的產品上,卻隻字未提競爭對手牛津工業和威望等美國大企業本身追求海外製造是導致進口成長的重要原因。
洛德對中國侵蝕奢侈品市場的評論反映出,到了一九八○年代中期,中國的進口產品開始逐漸變成廉價商品和威脅的象徵。這並非一九七○年代人們對中國的文化認知。在貿易的早期階段,中國曾與品質和奢華劃上等號。但隨著中國製造能力擴大(得力於與牛津工業和威望等公司的交易),中國商品的文化聯想也開始改變。
到了一九八四年克朗普頓破產時,中國已不再讓人聯想到優質和奢華,而變成了廉價的代名詞。克朗普頓的破產告訴我們的,不只是中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美國紡織業面臨了更廣泛的改變。當中國一九七一年開始向美國市場出售少量棉質天鵝絨時,克朗普頓就已陷入困境。洛德或許會把公司陷入困境歸咎於中國進入美國市場,但他的憤怒缺乏根據。美國的紡織公司轉向海外製造對克朗普頓前景造成的傷害比中國更大。
把克朗普頓工廠的關閉和牛津工業公司以及威望公司簽訂的交易結合起來看,揭露出美國企業和商人如何在中國的工業化和美國的去工業化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製造業發生的改變,為中紡提供了順應其發展需求的機會。中紡、牛津工業和威望三家企業共同打造了一個不只著重於吸收美國技術、還著重於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中國市場。
(中略)
中國發展計畫的這些連續性,有助於解釋美國人與中國市場兩面性關係:一面是大肆宣傳的銷售,另一面則如福尼所說的,是一個緩慢崛起的中國製造業「巨獸」。綜合探究中國市場的這兩個面向,揭示了中國與資本主義貿易體系趨同(convergence)的關鍵要素,是美國企業的轉變,以及其所帶來的全球分工。短期來看,中國購買大規模技術設備,表面上看來似乎預示了一個美國企業的銷售市場將重新崛起。但實際上,中國領導人進行這些採購的真正目的,是要打造向美國企業提供勞動力的產業體系。
(中略)
一九七八年八月,世界最大的工程集團凱撒工程公司成為第一家與中國達成礦業建設交易的美國公司,其所出售的商品是專業知識。(……)凱撒的交易創下美中貿易關係發展另一個里程碑,這是中國貿易商首次只進口美國的技術知識。
但在兩國「政府對政府」的層面,貿易問題的進展卻仍然遲緩。一九七九年五月解決了債權/資產問題後,下一個主要障礙就是貿易協定。克雷普斯和李強首次談妥貿易協定後,兩國又花了兩個月時間才簽署。延遲的原因有二:紡織品和蘇聯。
由於勞工不斷施壓,而中國又不肯妥協,卡特最終被迫放棄與中國達成共同紡織品協議的努力。
(中略)
阻礙美中貿易協定的第二個因素,是美國國務院和國會擔心該協定會對美國與蘇聯的關係造成影響。(……)但最終還是蘇聯自己促成美國國會決定批准與中國的貿易協定。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與中蘇保持對等外交政策的必要性隨之消失。國會在幾天後就通過了《中美貿易關係協定》,並於一九八○年二月一日生效。美蘇關係惡化,而與中國關係改善的情緒則更加高漲。在美國與蘇聯的冷戰緊張局勢升高之際,美國與中國的冷戰分歧則隨之消弭。然而,該貿易協定的生效卻透過移民把貿易與人權連結在一起,而不是透過勞工權利等其他類型的人權。
(中略)
這種改變的部分原因是,《一九七四年貿易法》把徵收關稅和其他保護主義措施的權力從國會轉移到行政部門。
法案的支持者假設把權力從國會轉移到行政部門,將可確保自由派國際主義者可以繼續進行貿易。至少四十年來他們的這種想法都是對的。但正是這項立法變革賦予了川普總統權力,在二○一○年代末期透過行政命令限制對中貿易。《一九七四年貿易法》帶來的長期改變協助了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接軌。
這是因為該法案包含一項稱為普遍化優惠關稅措施(簡稱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的條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優惠貿易條件。普惠制的長期影響是鼓勵美國公司把勞動外包到國外。正如勞工史家朱迪斯.斯坦(Judith Stein)指出,它「促進、但並未創造」了後來從東亞進入美國的商品流動。普惠制條款是針對壟斷聯盟(cartels)。
(中略)
中國並沒有造成一九七○年代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流失,相反的,失業是華盛頓的政策造成美國資本主義內部改變的結果。
(中略)
中國是「世界工廠」,而推動其發展的正是血汗工廠的勞動力。
(中略)
在十九世紀末期,進行貿易的國家可以用原產國標籤來明確地辨識。但到了廿世紀中葉,日益全球化的貿易和金融流動改變了國家和企業權力間的關係。到了廿世紀末,跨國運作的企業和資本往往超越民族國家的完全管轄和稅收範圍。
貿易不再那麼直接代表國家關係。在整個一九七○年代,美國資本家和中國政府的利益開始逐漸趨於一致。五十年後, 他們的利益連結得還更加緊密。當他們重新定義中國市場的含義,把它從一個有顧客的地方轉變成一個有工人的地方時,這個進程得到了美國的外交假設的助力:貿易是民間關係的另一種形式;進行貿易的美國商人是非正式的外交官;勞工問題是貿易和外交的阻礙。
如果「中國製造」的歷史給了我們什麼教訓的話,那將不是呼籲回歸人們想像中的製造業就業理想,而應該是一種以傾聽勞工(包括國內和國際友邦的勞工)的心聲為核心的政治遠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避免把商人幻想成代表國家的非正式外交官。
在一九七○年代,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碰撞改變了、並且最終擴大了美國的實力。但一股較為緩慢且悄然的變化也開始形成,正當相互依存的概念形塑美國外交政策之際, 美國和中國建構起相互依存的貿易關係。透過打造「中國製造」,美國的外交官和商界人士以貿易奠定了某個進程的基礎,而這個進程,或將在未來某天,標誌著美國霸權的終結, 以及,中國霸權的再度崛起。
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 1883-1931)
伊莉莎白·英格森(Elizabeth O'Brien Ingleson)
紀伯倫(Kahlil Gibran)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茱莉亞.柴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