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

優惠價 593元

定價: 750 元

數量:

新書優惠79折

立即購買
加入購物車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譯者簡介
  • 目錄
  • 推薦序文

不是戰場,卻是每個人心裡的戰爭!

冷戰不是兩強之間的對抗,而是千萬人共同建構的戰後圖像。

從美國、中國、臺灣到日本與歐洲,

本書帶你走進一段「被相信」的歷史現實。

▍我們以為冷戰是美蘇的棋局,其實是無數人共同建構的世界秩序

這不是一部描寫領袖決策或軍事衝突的國際關係史,而是一場跨越國界、深入日常的「集體建構」。

書中詳細分析各地人民如何在媒體、教育、社會運動與流言中,被迫選邊站、製造敵人、扮演忠誠的「冷戰公民」。

從家中到學校,從社區舉報到自我審查,冷戰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更是一場深入人心與生活的規訓。在這裡,「冷戰」不是由上而下的指令,而是透過無數草根階層的參與及選擇,逐步構築出的現實。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深入人心的社會動員——由信仰、恐懼與選擇共同構築的冷戰世界。

▍一場遠方的戰爭,意外改寫臺灣命運

1950年,一場爆發在朝鮮半島的戰爭,點燃了臺灣歷史的轉折點。

原本被美國冷落、幾乎放棄的孤島,因韓戰爆發而成為冷戰前線。

美軍第七艦隊開進臺海,國民政府獲得喘息機會,美援源源而來,臺灣就此踏上另一條歷史軌跡。

政權穩定,美援接踵而至,島上也隨之進入長期戒嚴、全面動員與白色恐怖的年代。國家強化敵我邊界,人民則陷入彼此監控與噤聲的體制之中。

這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理解今日社會氛圍與集體心理的關鍵時刻。

【本書內容】

「所有政治──即便是全球政治,實際上都是在地的。」美國前眾議院議長歐尼爾(Thomas P. O'Neill)

我們以為冷戰是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奕,其實它是一場無數人參與其中的全球社會動員。本書從「人民」的角度重新描繪冷戰,從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美國、中國、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出發,揭示冷戰如何滲透進人們的家庭、學校、社區與生活。冷戰不是抽象名詞,而是透過恐懼、信仰與選擇所構築的「想像現實」。它不只是發生在領袖之間的博弈,更是一場日常生活中的戰爭──從言論審查到社區舉報,從國家機器到家庭監控,每個人都被捲入這場無形的規訓。這不是兩強對峙的故事,而是千萬人以信念與恐懼,在動盪的世界中,親手建構出的戰後現實。

作者益田肇以全球史與社會史視角,詳細剖析韓戰如何催化這場全球動員,進而帶來赤色清洗、白色恐怖、麥卡錫主義與各地社會整肅行動。作者發現關鍵在於,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比起對於「冷戰」的恐懼,當時人們更在乎的是恢復安穩的生活。不論是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日本的赤色清洗、中國鎮壓反革命分子,甚至是臺灣的白色恐怖,都是假借「對抗共產主義」之名,行「排除社會異議」之實,藉此達到所求的內部穩定。一個存在於社會大眾「想像中」的冷戰框架就在這樣的脈絡下成形。

益田肇指出,人民並非冷戰的旁觀者,而是積極參與、深受影響的行動者──正是他們集體建構了我們今日理解的冷戰世界。

本書原版自哈佛大學出版社發行以來,便在全球引發熱烈回響。繁體中文版譯自作者大幅增修與重新架構後的日文版本,內容更勝英文版。本書共由十章組成,並依大致主題共分為三部。

第一部「互相影響的世界」:聚焦於1945至1950年,第二章聚焦於1950年6至7月,全球各地如何看待韓戰爆發的消息,以及這個消息如何引發了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如何使冷戰相關的言論變得更加現實。

第二部「社會的時代」:包含了第三至第六章,關注1950年夏天至1951年初,約六個月的這段時期。詳細探討美中之間最終導致決定參與韓戰的決策過程,揭示市井小民如何參與政治和歷史的形成。第三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探討了華盛頓和北京有關參與韓戰的決策過程,但重點在於,無論華盛頓或北京,促使其參戰的決定因素,更多是著重於大眾情緒和國內政治動向的「印象政治學」。

第三部「同時性的世界」:包含第七至第十章,主要處理的時間是1950年秋天至1952年前後。透過揭示出世界各地同時發生的社會清洗風暴,從而分析韓戰期間曝露的社會分歧和摩擦,是如何被「解決」的。其中包括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第七章)、英國的對勞工運動的打壓和日本的赤色清洗(第八章)、中國的「鎮壓反革命運動」(第九章),以及臺灣的「白色恐怖」和菲律賓對「非菲律賓活動」的鎮壓(第十章)。

【本書特色】

★一本真正從人民視角書寫的冷戰史:去除權力菁英敘事,回到家庭、社區、學校的第一現場。

★揭示冷戰如何滲透日常生活、集體情緒與國家意識形態。

★完整收錄日文增修版內容,全書近三十萬字,補足原英文版本未曾揭露的地區與觀點。

★內附多幅珍貴歷史影像,重現冷戰氛圍中的亞洲與世界。

★三大主題、十章內容,結構清晰,深入淺出,適合歷史研究者與一般讀者共同閱讀。

【榮獲獎項】

日文版榮獲第21屆大佛次郎論壇賞(2021年)、第75屆每日出版文化賞[人文‧社會部門](2021年)

【專文導讀】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好評推薦】(依來函時間排序)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特聘教授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蕭道中∣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創辦人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

關閉
立即購買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