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帳
定價:1190元
優惠至2031-12-31
數量:
取貨方式:7-11取貨付款、貨運宅配、郵局寄送(海外地區)
配送地區:全球
全館【套書】8折
《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
要全面了解臺灣,就不能不知道臺灣的過去、原住民的分類、各時期的移民、多元文化的信仰,甚至貿易與經濟的發展,以及臺灣的定位等各個重要主題,本書精選臺灣史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作品,全面解析您該知道的臺灣史!
108課綱的實施,在歷史領域強調打破過去通史的傳統,以多元視野、主題式的學習,建立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屬於自己的觀點。在全新歷史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如何面對課綱帶來的新視野和挑戰?
本書配合高中歷史課綱,按照臺灣史學習內容,劃分出7大主題,收錄14位臺灣史專家學者的重要著作,呈現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或最新研究成果。並且邀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陳鴻圖教授,為各篇文章撰寫導讀,提供延伸閱讀的資訊,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這些課題。另外,針對論文的內容,也安排「重點掃描」整理文章的要點與提示,方便讀者快速掌握重點。
本書特色:
‧強調歷史的多元視野,將臺灣史領域分為七大主題:「如何認識過去?」、「誰是原住民族?」、「移民社會的形成」、「貿易與經濟的發展」、「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
‧七大主題皆收錄臺灣史學者大家的經典著作。
‧每篇文章皆有陳鴻圖教授專文導讀解析。
‧每篇文章章末皆設計「重點掃描」專欄,迅速掌握文章的核心議題。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理解中國與東亞發展脈絡最佳入門指南
中國與東亞──
一個既獨立又連結的地理名稱
一個既自主又交流的人群移動
一個體制相異又相關的統治形態
跟著大師解構您所不知道的中國與東亞史!
葛兆光、馬場公彥、王明珂、梁其姿、林冠群、陳國棟、呂實強、林桶法、陳豐祥、王汎森、張玉法、呂芳上、藍適齊
精選13位中國與東亞史專家經典論文
108課綱的實施,在歷史領域強調打破過去通史的傳統,以多元視野、主題式的學習,建立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屬於自己的觀點。在全新歷史教學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如何面對課綱帶來的新視野和挑戰?
本書配合高中歷史課綱,按照中國與東亞史學習內容,劃分出三大主題,收錄中國與東亞史專家學者的重要著作,呈現各領域的經典作品,或最新研究成果。並且邀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林桶法教授的團隊,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識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沈宗憲、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君山、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陳進金,為各篇文章撰寫導讀,提供延伸閱讀和課綱連結等資訊,讓讀者能更深入了解這些課題。另外,針對論文的內容,也安排「重點掃描」來整理文章的要點與提示,方便讀者快速掌握重點。
本書特色:
‧強調歷史的宏觀視野,將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區分出三大議題:「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
‧三大議題皆收錄中國與東亞史領域學者大家的經典著作。
‧每篇文章皆有林桶法教授團隊,陳識仁、沈宗憲、李君山、陳進金四位教授專文導讀解析,並提供課綱連結與延伸閱讀,。
‧每篇文章章末皆設計「重點掃描」專欄,迅速掌握文章的核心課題。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新書座談會
主講者/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林桶法教授
時間/2021年1月28日(四)下午2點30分至5點
(座談會報名詳情,請見臺灣商務印書館粉絲專頁)
地點/國家圖書館3樓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
(依目次順序排列)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文學史。
周婉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16至17世紀東亞海洋史。
陳偉智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
詹素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族群史、區域研究、史學理論、原住民史。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清代臺灣制度史、臺灣家族史、臺灣人的海外活動、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口述歷史。
戴寶村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文化史、海洋史、產業史、志書編纂。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東亞海洋史、明清史、臺灣史、經濟史。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
吳學明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開發史、臺灣客家移墾史、臺灣文化史。
林美容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民間佛教、中國親屬研究、臺灣民間信仰、漢人社會組織、臺灣民俗。
若林正丈
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顧問。研究領域為臺灣近代史與戰後臺灣政治史。
薛化元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院長。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憲政史、人權史、近代思想史。
陳翠蓮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
蘇瑞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民主人權史、戰後臺灣史。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依目次順序排列)
葛兆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研究領域是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馬場公彥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外籍教師。研究領域為東亞研究、中日關係研究、媒體研究。
王明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中國民族之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國川西羌藏族之歷史人類學研究。
梁其姿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歷史講座教授、李約瑟-毛奇文基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的慈善組織、晚清至現代時期中國醫療及疾病、近代中國的食物與健康、科技與近代東亞的形成。
林冠群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講座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陝西師範大學西部邊疆研究院兼職教授。研究領域為藏族史、中國史、民族史。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東亞海洋史、明清史、臺灣史、經濟史。
呂實強
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2011年去世。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
陳豐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史、近代中日關係史、歷史教育。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
張玉法
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山東區域史。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國史館館長。研究領域為中國國民黨史。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歷史記憶、二戰史。
《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
目次
編者序 108高中歷史課綱中的臺灣史課題/陳鴻圖
如何認識過去?
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陳芳明
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周婉窈
誰是原住民族?
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陳偉智
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詹素娟
移民社會的形成
導論:來去臺灣/許雪姬
移民臺灣: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戴寶村
貿易與經濟的發展
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陳國棟
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林文凱
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
長老教會在臺灣傳教的處境/吳學明
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林美容
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
觀察現代臺灣政治的角度/若林正丈
國際法上二次大戰的結束與臺灣地位問題/薛化元
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
菁英與群眾: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與臺灣農民運動/陳翠蓮
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蘇瑞鏘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依目次順序排列)
目次
編者序
108課綱第二冊「中國與東亞史」的重大改變與因應/林桶法
國家與社會
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葛兆光
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馬場公彥
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王明珂
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梁其姿
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中古時期之粟特胡及其影響唐蕃關係之研究/林冠群
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陳國棟
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呂實強
外省人遷臺的性質與影響/林桶法
現代化的歷程
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陳豐祥
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王汎森
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張玉法
面對強鄰:1935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呂芳上
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藍適齊
《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
導讀:〈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
陳鴻圖
歷史是什麼?英國史家卡爾(E. H. Carr)在1961年提出「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討論歷史的本質、因果等議題後,就一直被熱烈討論,但也似乎也沒有標準答案。歷史是來自過去的聲音、是人類經驗的傳承、是個人或是群體的記憶等等是較常見到的說法。
一般認為歷史有「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二層意義。「歷史事實」趨近「實質概念」,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是「歷史事實」,而是史家告訴我們的「事實」;「歷史解釋」是指對過去發生的事情之理解與表述。
要理解歷史這兩層意義,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是很好的觀察途徑,鄭成功歷史評價的變遷即是絕佳例子。1661年,鄭成功率軍取道鹿耳門攻打荷蘭人,這一役扭轉臺灣的歷史命運,讓孤懸海外的彈丸之地丕變成為日後四百年國族紛擾的焦點。鄭成功雖然打敗荷蘭人,然「反清復明」的國族大業並不順利,嫡長子鄭經的表現也令人失望,國事家事對他來說並「不成功」,讓他來臺第二年即鬱憤而死,但他的歷史評價在17世紀以後的中國卻是無與倫比。
除抗清驅荷外,鄭成功在民間也流傳不少事蹟,但是他所投射的多重歷史形象便值得我們注意,從「鄭逆」到「民族英雄」、從「人」到「神」,從清朝到1949年後的「兩個中國」,甚至日本,都緊緊掌握這位騎鯨英雄的解釋權。
陳芳明這篇〈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考察鄭成功和施琅歷史評價的變遷,特別注意到有權力者如何詮釋鄭成功,及中共史家如何替施琅翻案。題文中的「反思」,一來是提醒我們要注意在歷史人物的翻案過程中,政治性的解釋往往大過於歷史事實本身的意義;其次,也教導我們應該從什麼立場來評價歷史人物,以避免歷史為政治服務,又如何建立臺灣自己的史觀;再者,如何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原住民看待鄭成功的視角應該和傳統史書的紀錄不一樣,也不應該一樣;最後,就學習者的立場來說,學會尊重多元的歷史記憶和看待不同的歷史解釋,比記得歷史事實還更具意義,也才是歷史學習的目的。
【延伸閱讀】
1.陳惠珠,〈從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看學生的學習〉,《清華歷史教學》23,2014.6,頁113-124。
2.林于庭,〈戰後吳鳳形象的再建構與集體記憶的塑造(1945-1988)〉,《臺灣史學雜誌》25,2018.12,頁58-107。
重點掃描
一、歷史人物評價與現實政治的關係
1.中國的臺灣史研究:
1980年以前:以鄭成功為主。
1980年以後:隨著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轉向重視施琅的地位。
屬於官方主導、被動的歷史研究。
2.臺灣的臺灣史研究:
1980年後蓬勃發展,以民間為中心自發性的研究。
二、神格化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1.效忠明室的忠臣形象
康熙皇帝表揚鄭成功為明室忠臣;沈葆楨尊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2.民族英雄
20世紀初中國革命時,配合孫中山「驅逐韃虜」的宣傳口號。
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象徵反抗日本、收復臺灣的決心。
三、人格分裂的鄭成功
1.臺灣國民黨政權
重視奉明朝為正朔、恢復中原的志向。
→暗示國民黨仍代表中國,合理「反攻大陸」的政策。
2.中共政權
強調驅逐荷蘭人側面。
→反抗美國帝國主義,解放臺灣。
3.日本人
肯定鄭成功的日本血統,視為為第一位遠征臺灣的日本後裔。
→1895年日本取得臺灣時,日本人也有「收復先人土地」之說。
四、為滿清政權辯護的中共
1.不能過度讚美鄭成功的抗清行動,否則等於變相承認國民黨反共立場。
2.解釋滿清統一臺灣的必然性
順應中華民族,多元民族統一的歷史趨勢。
穩定臺灣海峽兩岸社會經濟的發展。
五、施琅評價的反轉
1.身為康熙的代理人,從「叛徒」到與鄭成功平起平坐。
2.為了肯定施琅,開始調整鄭成功的地位
出現鄭成功跋扈、刻薄的形象,施琅就成為「為父、兄復仇」、「事親孝悌」的人物。
六、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
1.跳脫滿清政府、日本政府、國民黨、中共,這種統治者利益出發的觀點。
2.這段歷史的重點,在於當時的臺灣人民接受了什麼政治、經濟制度,實際生活的景況。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依目次順序排列)
導讀:葛兆光,〈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
陳識仁
本文所謂的「近世」是從宋代說起,認為宋遼澶淵之盟是很重要的分水嶺,此後,宋代文化才開始真正定型,不但有自己的特色,且南北文化發生逆轉,政治策略和文化取向也有所轉換。
其中,最重要的應屬「胡漢問題」的變化。澶淵之盟把胡與漢、大宋和契丹,各自劃開,胡漢從唐代的內部問題,變成了我與他、華與夷的外部問題。此時,從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帝國」概念,因國力衰微而變成在民族上、疆域上、文化上和認同上都很清晰的,單一的漢族國家。
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的「秦皇漢武」時代,一個在文化上有延續性,在政治上有同一性的帝國──中國,大概就已形成直到隋唐,中國仍是一個對東亞有籠罩性,對域內各種族有控制力的大帝國。漢唐時期的中國雖是大帝國,但不太有「外國」意識與「國際」秩序,雖然有若干可以抗衡這個帝國的異族力量,但此時的觀念世界裡,尚未有對等的「敵國」或若干個「外國」,它彷彿籠罩「天下」。
澶淵之盟後的宋朝認為:大帝國是無法維持的,多民族是無法控制的,唐朝是個不可企及的楷模。處於國際環境中的宋朝,有了內外之別,開始收縮在一個疆域有限、民族單一、認同明確的「中國」。因此,宋代的中國在國際環境、領土邊界、貿易經濟、國民認同等方面,已有類似近代的「國家」意識。宋代對異族異文化的拒絕,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強化,已漸形成近世的國家與認同。
這一轉變,在觀念上由實際的策略轉為想像的秩序,從真正制度上的居高臨下變成想像世界中的自我安慰;在政治上,從傲慢的天朝大國態度變成了實際的對等外交方略;在思想上,從天下主義轉化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義。
宋以後,初具雛形的漢民族國家,歷經蒙元與滿清兩次異族統治,形成超越性的大帝國;明代又遇到大航海時代的西潮東來,中國被拖到一個更大的國際環境中,形成三重困境:
第一重挑戰是蒙元以後,中國「周邊」發生了變化:安南、朝鮮、日本逐漸形成「自國意識」,在政治上逐漸獨立,在文化上與中國分庭抗禮,出現了與漢、唐、宋時代很不一樣的「國際格局」。
第二重困境是明代中期西洋人東來之後所形成,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文化和秩序的挑戰:隨著大量傳教士來到東亞,帶來天主教信仰和近代科學,重新以漢族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大明帝國,被引進一個更大的世界秩序中,面臨歐洲文明的挑戰。這種「早期全球化」,迫使人們思考:誰的制度支配世界?誰的秩序統馭國際?是「中體西用」還是「西體中用」?
第三重困境是大清帝國版圖擴大後,龐大的統一國家、多元民族文化和複雜的認同問題:1759年(乾隆22年),是中國版圖最大化的年代,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雖然值得自豪,但內部認同問題卻很嚴重,龐雜的族群與地區如何形成一個國家的共識和文化的認同?此困境也由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下來。
宋代以後的中國,「我」和「他」、「內」和「外」彼此糾纏,很難區分;蒙元以來逐漸變動的周邊關係、明代以來的國際環境、清朝最後達成的內部複雜的民族國家,可見「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移動的『中國』」。
本文對應F-V-1「可以在什麼樣的脈絡中討論中國史?」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討論「中國」意義的轉變、不同脈絡下呈現的「中國」,以及古代中國與東亞世界的關係變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宋代以來中國與周邊地區的關係,及國家統治的一些問題。
延伸閱讀
1.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英文漢聲,2006)。第四章「東亞的中國(公元二世紀~公元十世紀)」。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Ga-V-2「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2.王汎森,〈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收入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頁242-267。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Ia-V-3「民間社會與現代化的激盪」。
3.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文化研究》5(2018.04),頁289-317。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4.伊東貴之,〈明清交替與王權論──在東亞視野中考察〉,收入徐洪興等主編,《東亞的王權與政治思想:儒學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頁79-116。
本文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5.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本書對應Ga-V-1「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
(以下摘錄自本書第一篇論文)
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
葛兆光
2012年底,我去韓國首爾演講,《朝鮮日報》的記者與兩位韓國教授來訪問我,他們看過我的《宅茲中國》這本書,於是,在訪談中提了幾個問題,第一是,中國現在是個傳統帝國,還是現代國家?第二,現在中國強大了,是否有恢復「朝貢體制」的想法,愈來愈膨脹的中國,將與韓國(等鄰國)如何相處?第三是,中國為什麼有國學熱,是否意味著要在文化上重新搞民族主義?他們質疑說,中國還有沒有真正的傳統文化(韓國保存了傳統文化)?
這些問題很有挑戰性。我總覺得,他們之所以有這些疑慮,是因為他們覺得,中國現在「崛起」了,可是,中國真的「崛起」了嗎?為什麼我總是覺得,正是因為表面的「崛起」,現在中國反而處在困境之中呢?因此,我要在這裡和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說,中國現在面臨困境?這些困境是怎麼來的?近世中國歷史給現實中國帶來的困境,為什麼中國至今走不出去?
作為一個專業學者,本來,我並不想討論這些大問題。可是,近年來我愈來愈覺得,研究中國歷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現實和歷史總是互相關聯,學術和政治始終難以分開。最近,迅速膨脹(我很不喜歡「崛起」這個詞)的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內部、亞洲和世界,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要承認,中國在這方面已經遇到很多麻煩。
這些麻煩,歸納起來,實際上就是三類,「周邊」的問題,「國際」的問題,以及「內部」的問題。它涉及了五個關鍵詞,「民族」、「疆域」、「宗教」、「國家」和「認同」。2012年,我參加哈佛中國基金會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會議,討論究竟有什麼重要的話題,值得哈佛中國基金會資助。記得當時,大家七嘴八舌地提示,歐立德教授和王德威教授在黑板上寫,然後一個一個討論,最後,大家有共識的有20多個關鍵詞,其中就有這5個,就是民族、疆域、宗教、國家、認同。我最近要在香港出版一本書《何為中國》,副標題就是「疆域、民族、文化和歷史」。當然,我不是「老王賣瓜」,在做海報自我推銷,但是確實這些問題愈來愈引人矚目。因為它上聯歷史,下關現實,而且與中國將來的走向有關係。
所以,我今天主要是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究竟什麼是「中國」?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它的疆域、族群、文化是怎樣形成的?中國為什麼既有現代國家的形態,又有傳統帝國的意識?這樣形成的現代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麻煩和如此複雜的困境?──這些問題,我都把它放在近世歷史裡面,所以,我的副標題就是「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這個「近世」,我們從宋代算起。
重點掃描
一、中國「崛起」的困境。
(1)當代中國與內部、亞洲、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如何相處?其中,包含了五個關鍵字:民族、疆域、宗教、國家、認同。
(2)現代中國如何形成?必須從近代歷史的脈絡,來了解中國面臨的困境。
二、宋代「中國」疆域的收縮與有限國家的肇始。
(1)澶淵之盟為關鍵分水嶺。
(2)將胡、漢(宋與契丹)隔絕開來,過去中國內部的胡漢問題,轉換為外部的華和夷、我者和他者的問題。
(3)同時,宋代中國的疆域也受到限縮,形成一個在民族、疆域、文化、認同都很清楚、單一的漢族國家,為「中國」意識形成的關鍵年代。
三、元、明、清三代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周邊國家(日本、朝鮮、越南)不再以中國為「華夷秩序」的中心。
(2)16世紀西方人的到來,中國開始面對來自另外一個「世界」挑戰,從過去的「天下」逐漸轉變為「國際」。
(3)清代疆域的擴張,讓原本屬於他者的雲南、新疆、西藏等地區,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產生內部各族群對國家認同的困境。
四、如何理解「中國」?
(1)早期日本學者:
透過歐洲「民族國家」的觀念來理解中國,認為「支那非國家」,而滿、蒙、回、藏、朝鮮是中國的周邊,並不屬於中國領土。
(2)現代學界按歐洲「民族國家」的標準:
中國始終沒有從傳統「帝國」轉換為現代「國家」。
(3)後現代理論:
中國只是一個想像中的共同體。
(4)如果從歷史的脈絡理解中國,可以說中國「既是一個現代國家,又是一個傳統帝國」。
《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
108高中歷史課綱中的臺灣史課題
2019年開始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08課綱),其社會領域高中歷史課綱的精神,構思「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主題安排略古詳今,空間推移由近及遠,採動態分域架構,各以臺灣、中國和世界為重點,強調分域間的互動」,而為區隔國中與高中學習和教學的差異,「普高歷史必修課程依時序選擇基本課題設計,透過歷史資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習者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素養。」新課綱期待學生從過去「核心能力」的訓練,轉變為「核心素養」的培養。
素養導向的設計迨無疑慮,惟在「基本課題」的選擇上就存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究竟哪些主題該選?在有限的時間下主題的來龍去脈是否能說得清楚?學生缺乏史實的先備知識能否理解這些主題?主題式教材恐會支離破碎難以實踐?類似的疑問在課綱擬定和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提出,但也經由嚴謹的程序尋求最大的共識。
以「108高中歷史課綱」的臺灣史來說,規劃「如何認識過去?」、「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現代國家的形塑」4個主題,主題下再設計「如何認識過去?」、「原住民族」、「移民社會的形成」、「經濟活動」、「山海文化」、「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等7個項目。項目之下再選定「誰的歷史?」等17則條目。和「101高中歷史課綱」第一冊比較,有不少條目是新增或整併擴增,例如如何認識過去?、我群界定、戰後來臺的各方移民、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等條目。
新課綱期待這些和當代世界攸關的基本歷史課題,能藉由發現、理解,進而面對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但不論對學習者或傳授者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挑戰,以原住民族的課題來說,過去教科書大多只寫原住民族的分類和祭儀文化等知識點,現行課綱則希望探討我群如何界定?又族群如何被分類?及各時期原住民族所面臨的挑戰和回應等課題。為因應這些挑戰而有本論文集選編的構想,論文的選錄原則,主要是配合新課綱臺灣史課題裡的7個項目,及希望能呈現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經典論著。論文形式不拘泥於期刊論文,專書專章、研究回顧、書目導論都在選編之列,且在每篇論文之前先做簡單導讀,論文之後有延伸閱讀和重點掃描,期待讀者在閱讀後對這些課題能有更深入的認識及更多元的看法。
本書依高中歷史課綱的7個項目,各選編2篇論文,總計收錄14篇論文,主題和論文選編原則的說明如下。
首先,在「如何認識過去?」主題下,要討論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為了解這些歷史學的基本概念,本書選擇了陳芳明的〈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和周婉窈的〈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2篇論文,前者以鄭成功和施琅歷史評價的變遷,討論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的問題,期待能有科學和嚴謹歷史論證。後者擬透過「新」材料來探討它們可能呈現的臺灣島南端之社會圖景,並探討這些「新」材料對牡丹社事件所引發的問題,及提出新的或多元詮釋的可能。
其次,在「誰是原住民族?」主題下,要討論我群界定、原住民與原住民族的分類等課題,這是過去歷史教材較少被注意的問題,為此本書選擇陳偉智的〈自然史、人類學與臺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和詹素娟的〈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50)〉這2篇論文,藉此來了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是如何透過傳教士或人類學家在臺灣實踐,及消失的平埔族人到那裡去了?對本主題的認識極具參考價值。
再者,在「移民社會的形成」主題下,要討論各時期的移民,本書選錄許雪姬的〈導論:來去臺灣〉和戴寶村的〈移民臺灣: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2篇論文,前者雖是《來去台灣》導論,但作者為此書寫臺灣移民史的輪廓和特色,並作詳實的研究回顧。後者則是講述漢人社會在臺灣建立和土著化的過程,並利用俗諺增添移民活潑生動的歷史圖像。
四是在「貿易與經濟的發展」主題下,要討論臺灣歷史上的經貿活動和土地問題,此主題在課本中的分量最龐大,對師生的負擔也最重,為此本書選擇陳國棟的〈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及林文凱的〈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2篇論文,希望有助於完整經貿輪廓的建立,及以兩個時期土地改革事業比較為例,引領我們認識「臺灣近代化的開端」之論爭及內涵,使之進一步聚焦討論的可能。
五是在「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主題下,要討論原住民族的傳統祭儀、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文學和藝術等條目,本書選擇2篇論文都和多元的信仰有關,分別是吳學明的〈長老教會在臺灣傳教的處境〉和林美容的〈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前者有助於我們了解異文化相遇時是如何相互看待對方?又如何克服困境達到傳教目的。後者則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各種宗教和民間信仰分類的形成背景。
六是在「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主題下,要討論從地方到中央、國際局勢與臺灣地位等課題,本書選擇若林正丈的〈觀察現代臺灣政治的角度〉和薛化元的〈國際法上二次大戰的結束與臺灣地位問題〉2篇論文,前者探討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和面向,後者協助我們從國際法上來認識「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歷史背景,及爭議所在。
最後,在「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主題下,要討論日治時期到戰後的人權和政治社會運動。本書選擇陳翠蓮的〈菁英與群眾: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與臺灣農民運動〉和蘇瑞鏘的〈強人威權黨國體制與戰後臺灣政治案件〉2篇論文,前者有助於我們認識菁英階層在農民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顛覆傳統對農民的看法;後者則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強人威權黨國體制」和白色恐怖間的關係,及重新思考兩蔣在臺灣歷史上的定位。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依目次順序排列)
108課綱普通高中第二冊的重大改變與因應
林桶法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一、總體中等教育的調整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的願景,希望從「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面向,培養學生成為均衡發展的現代國民。
總綱提出「核心素養」概念,重視每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不同於先前課綱提出的「核心能力」,不凸顯各種學科知識及技能,而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因此,各領域發展課程需基於「自發」、「互動」與「共好」的理念,結合核心素養概念,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本次普通高中歷史課綱強調「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而不從帝王將相偉人史觀交代朝代更替。敘述時間是「略古詳今」,空間「由近及遠」,重視學習者切身相近的時空問題。各冊分別以臺灣、中國與東亞和世界為重心,內容採「動態分域」架構,強調分域間的互動;換句話說,不以傳統中國史、臺灣史、國別史範疇來探討個別的歷史事件,而從大區域的互動、長時段的演變,理解歷史發展,培養學生宏觀、多元比較的視野。
以前歷史課綱標舉修習歷史課應培養的學科能力,如表達時序的能力、理解歷史的能力、解釋歷史的能力和運用史料的能力。新課綱歷史必修課程則要求依時序選擇基本課題,設計授課主題。教學實務上,由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與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踏查、訪談或進行各種歷史創作與展演,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希望綜合訓練學習者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基本素養。
二、普通高中第二冊的重大改變
過去高中歷史教科書從統編本到民國88年實施一綱多本是高中歷史教育的一大改變,但從88課綱以來再度歷經幾次重大變革(「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104微調課綱」、「106課綱」),其中包括臺灣史份量的增加、用詞的改變、內容篇幅及授課時數的改變等,這些改變紛擾甚多,但最大的改變應該是「108課綱」。
普通高中歷史科確定不再使用傳統朝代編年史,改採主題式教學,課綱雖仍以臺灣、中國、世界三分域,分域架構是回應總綱要求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高中以專題為架構,考量必修學分數調降,以中國與東亞的互動與發展,關注人群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的互動,作深入專題式的探究。不再以朝代的時間序為書寫重點,不再和國中學習的內容重複,強調多元文化與人民的觀點,重視歷史考察與實作,甚至鼓勵合科教學;第二冊名稱改為中國與東亞,將過去的中國史為主軸的論述,改為東亞區域下的中國發展。
全冊分為三大篇,第一篇國家與社會,第二篇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第三篇現代化的歷程,每篇各分二章左右,討論國家統治、社會組織,近代以前東亞人群移動及近代以後東亞人群移動及其影響,邁向近代化歷程的東亞、現代東亞局勢的發展等章。這樣的改變內容上有許多是新的議題,如人群移動,過去教科書較少提及,另外有關國家與社會方面:將中國擺在東亞及世界變局的框架下討論,探討國家的控制及社會組織的發展,擺脫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進而論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及人群的交流情形。這些都是新的挑戰。
這樣的思維與操作,優點是讓學生有多元史觀,並從人民的觀點去理解問題,也希望培養學生的自我觀察力與理解能力;缺點是主題鋪陳,雖然仍有其時序性,但整個脈絡變得零散,學生不容易掌握朝代發展的特點,也無法得知時代的主軸及「東方文化」體系如何形成。
三、如何因應
面對108課綱的改變,大考中心也思維因應,在題目的設計上如何與課綱的精神對應,閱讀題型及情境題型增加,多選題也會增加,加以各本的編寫不僅大同小異,甚至出現大同大異的書寫內容,因此大考中心不能以本為準,回歸到課綱的中心,題型設計上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本」。課綱中新增或擴增的課題,不論對學生或傳授的教師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挑戰,為因應這些挑戰而有本論文集選編的構想。根本的作法就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自能因應這樣的變化;所謂閱讀能力主要包括:擷取資訊、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等三大項目,從108年大學指考國文考卷的試題長達11頁,約近萬字,可知提升閱讀能力似乎是這次課綱改變的最重要部分。至於反思方面,重點在於反思歷史發展的多元面向,珍視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體系,並重視人民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為此本書編輯以對應課綱的重要論文為主,並希望學生有擷取文章的能力。然由於授權及篇幅等因素,有些重要論文無法蒐錄其中,但盡量羅列相關延伸閱讀文章,以利於教學端的老師及學生閱讀。
本書編輯要點除蒐集課綱中相關已發表的論著,請該領域的專家進行解讀,第一篇: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識仁,第二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教授沈宗憲,第三篇: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李君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進金等負責,除各篇導讀外,提供延伸閱讀,並論述其與課綱的關係。
本書共蒐錄葛兆光,〈解釋「中國」的困境:從近世歷史看中國之「內」與「外」〉、馬場公彥,〈近代日本對中國認識中脈絡的轉換:從「支那」這個稱呼談起〉、王明珂,〈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組織的關係〉、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林冠群,〈中古時期之粟特胡及其影響唐蕃關係之研究〉、陳國棟,〈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呂實強,〈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林桶法,〈外省人遷臺的性質與影響〉、陳豐祥,〈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王汎森,〈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張玉法,〈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呂芳上,〈面對強鄰:1935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等13篇論文。涵蓋中國與東亞課綱中的三大部分,除由專家解構外,羅列一些延伸閱讀的文章,指出與課綱的連結關係,方便講授者及學生參考。由於本冊所含範圍甚廣,討論主題甚多,希望透過學術性論著,補充各版本編輯的不足。
《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
全國高中歷史教師熱情推薦
(依來函順序排列)
臺中一中 陳一隆|政大附中 李美慧|政大附中 徐靜欣
師大附中 蘇信宇|建國中學 黃春木|三重高中 李雅玲
斗六高中 張志祥|臺中女中 蕭承先|蘭陽女中 林琮舜
永平高中 莊郁麟|大同高中 羅丹伶|板橋高中 許家銘
板橋高中 張肇祥|文華高中 李怡慧|新莊高中 郭哲任
員林高中 王偲宇|花蓮女中 吳一晉|石碇高中 施威同
桃園高中 黃郁惠|淡水商工 萬雅筑|松山高中 張育甄
曉明女中 蔡秉修|南山高中 許進玉|華江中學 陸淑慧
崇光女中 林一琳|陽明高中 林婉平|復旦高中 史曜菖
衛理女中 李亮霆|三義高中 陳倩紋|小港高中 洪慧霖
《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
(依目次順序排列)
全國高中歷史教師熱情推薦(由左至右依學校筆劃排列)
八斗高中 賴彥儒|三重高中 李雅玲|三義高中 陳倩紋
大同高中 羅丹伶|小港高中 洪慧霖|中正高中 徐健堯
中正預校 陳千惠|中崙高中 陳雪芳|文華高中 李怡慧
斗六高中 張志祥|永平高中 莊郁麟|石碇高中 施威同
成功高中 邱俊明|松山高中 張育甄|板橋高中 張肇祥
板橋高中 許家銘|花蓮女中 吳一晉|南山高中 許進玉
建國中學 黃春木|政大附中 李美慧|政大附中 徐靜欣
員林高中 王偲宇|師大附中 蘇信宇|桃園高中 黃郁惠
桃園高中 趙文義|崇光中學 林一琳|淡水商工 萬雅筑
復旦高中 史曜菖|華江高中 陸淑慧|陽明高中 林婉平
新竹高商 林秀靜|新屋高中 王隆昱|新莊高中 郭哲任
臺中一中 陳一隆|臺中二中 方麗玲|臺中女中 蕭承先
衛理女中 李亮霆|曉明女中 蔡秉修|雙溪高中 林 谷
蘭陽女中 林琮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