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聰輝
1963年出生於臺灣臺南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研究專長為道教經典、道壇道法、道教文學與臺灣文化信仰,曾獲得2010與2011學年度「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助」肯定,持續開設「道教文化專題研究」與「神仙傳記專題研究」課程。已出版主要著作:《臺灣齋醮》(與李豐楙教授合著,國立傳統藝術籌備處,2001,初版)、《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與吳永猛教授合著,國立空中大學,201
序一
序二
導論
第一章 北宋前「玉皇」概念之相關構詞意涵
一、 前言
二、 玉皇可指三清尊神
三、 高上玉皇相關神格意涵
四、 玉皇作為其他仙界高真或唐皇帝代稱
五、 結語
第二章 北宋玉皇崇拜與祭祀析論
一、 前言
二、 玉皇之命:新出天命的繼承與宣傳
三、 玉皇之祀:宮觀聖像的建鑄與迎奉
導 論
一、研究義界與主題思想
《周易‧繫辭上》言:「神農氏?,?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不利。」這是儒家經典在論述中國文化發展時,所特別強調的「通」與「變」的實踐功能;而「通」與「變」的意義內涵,在同篇〈繫辭上〉則以「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與「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來加以深入的闡述。以筆者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