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Once('styles) @endPushOnce

放下焦慮──開啟親子共同成長的幸福藍圖

上架日期:2025-10-05

放下焦慮──開啟親子共同成長的幸福藍圖

你會聽見一句對全天下大人下的溫柔停車指令:在衝到孩子面前修理世界之前,請先把煞車修好。劉桂光把多年第一線校長、督學與生命教育行者的經驗,寫成一張家庭操作的「專業航圖」:不是多一套訣竅,而是把方向盤從「控制孩子」轉到「校準大人」,讓家成為心理安全與價值感長出的場域,而非焦慮與比較的集散地。

這本書的專業魅力,首先在於它敢把「教育」與「教養」拆解——前者是理念與價值的鍛造,後者才是日常的技術與規範。多數教養書把這兩者混為一談,所以教法越看越多,關係卻越走越遠;劉桂光則反過來:先問你相信什麼,再談你該怎麼做。當我們弄懂「為什麼」,「怎麼做」才有依歸。這份逆向工程,幫父母把「逞強」改造成「增強」:不是逞強於管控,而是增強面對情緒、分辨價值、選擇行動的能力。

第二個魅力是方法學的清爽——書中不售賣神技,而是提供可重複、可回看、可練習的五個關鍵動作:暫停與正念覺察、覺察自我與情緒、善意聆聽與對話、轉念行動與引導、知行合一。這五步既是簡易操作,也是長期肌力訓練:暫停,讓衝突不再由本能接管;覺察,讓行為背後的劇本現形;聆聽,讓孩子的語言被完整下載;轉念,讓原本的「盯錯誤」變成「看需求」;知行合一,則是把理解寫進肌肉記憶。最關鍵的是,它們都能在日常場景落地:功課拖延、手足爭執、網路界線、對死亡的困惑——每一題,作者不是替你打分數,而是陪你把題目讀懂。

第三個價值在架構的「由內向外」:全書三大部、五個主題,像一個從中心擴散的靶心。第一部「看見彼此,找到自己」處理定位:我在何處、他在何處、我們的距離如何安全;第二部「理解生命的深層議題」把視角拋向更大的時間與意義——價值思考與生死關懷,讓家庭對談從「今天功課寫完沒」提升到「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第三部「創造幸福家庭的實踐行動」收回到技術層:怎麼把幽默、閱讀、道歉與非暴力溝通,做成可傳承的家庭習慣。這樣的結構,避免了兩個常見陷阱:只談理想,落空;只談技巧,窄化。

本書有一招我願稱之為「大人的武德」:後退式的前進。後退,不是撤離,而是讓出空間給孩子的自我主導;前進,是把邊界與信任同時交付。當你從「主導」改為「引導」,孩子的責任感就有機會長在他自己的骨頭裡,而不是掛在你的喉嚨上。你會看見,命令換不來的合作,常常被理解一瞬鬆綁;你會承認,很多說謊不是道德崩壞,而是安全感不足;你也會驚訝,當大人停止用「結果」證明愛,孩子反而願意為過程負責。

這份專業還體現在作者對「情境」的尊重。書裡案例不是拿孩子示眾,而是讓父母練習做田野調查:在發脾氣的場景裡辨識觸發因、在拖延的背後抓到完美主義的影子、在頂嘴裡聽見「我想被看見」。你會學到一個溫柔且嚴謹的研究者姿勢:少一點預設,多一點詢問;少一點推理,多一點驗證。當父母願意把「我已經懂了」改成「再說說看」,孩子就不會急著把自己關成「沉默的叛逆」。

與多數親職書不同,這本書把兩個「高門檻話題」納入家庭日程:價值與死亡。價值思考教我們在焦慮來襲時不被「排名」牽著走——把「擔心」改寫成「方法」,把「評判者」轉換為「學習者」;至於生死關懷,則讓孩子在真實的時間感裡學會珍惜:如何好好告別、如何在有限中創造意義、如何把愛從情緒變成行動。當家庭敢談這些「大題目」,小題目自然不再需要用怒氣解決。

如果你要把它當成工具書,也合適。它提供清楚的行前檢查清單:家裡有沒有明確的「溝通約定」?衝突時是否有共同的「暫停鍵」?父母的觀點是否曾被彼此驗證,而非偷渡?有沒有以孩子的長處與天賦設計「帶得走的能力」清單?這些問題,不是用來互相質疑,而是讓伴侶結成教學共同體:我們不是彼此的監工,是彼此的後勤。

劉桂光的文字,最大的可貴在「穩」。他熟悉校園與家庭兩邊的語言,又深知熱情若沒有結構,只會燒掉關係。於是你看見他總是把抽象落到可操作:把「尊重」翻譯成「不帶評價地把對方說完」;把「責任」翻成「讓孩子承擔結果但保持連結」;把「修正」翻成「道歉先於說理」。這些翻譯,讓情感不至於空走,讓立意不至於落空。

讀者層面上,它同時對三群人有用:對焦慮父母,是「除錯工具」;對教育工作者,是「家庭端的同溫層破袋器」——你能把書中語言帶回班級晨會或親師座談,讓討論從功課轉移到能力;對青少年本身,則是「自我敘事的校正器」——當他們讀到「從其他角度看待自己的故事」,不再把一次失敗寫成終身判決。

更動人之處在倫理。作者不把家庭浪漫化,也不把父母妖魔化;他承認「我們都不完美」,但堅持「我們都可以很美」。這是把道德從高台請回飯桌的寫法:把愛做成每日份量,而不是年度KPI;把幸福定義成「做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的長期專案,而不是一次性成果展。當這種倫理被練成肌肉,孩子自然會從我們身上學到三種安穩:被看見、被允許、被期許。

最後,談談實用的閱讀法。初讀時,從序章到第三部順讀,建立共同語彙;第二輪,挑「價值思考」「知行合一」交錯精讀,邊看邊把家庭約定寫在紙上;第三輪,針對家中高頻議題建立「應變卡」:情緒爆走→暫停、換位、約定三步驟;拖延→分解任務、設定結束儀式;說謊→先找安全,再談誠實。把卡片貼在冰箱上,讓知識不只在腦,還走進手。

《先別急著教孩子》不是要你學會說教,而是讓你練成不急著說教的能力;不是替孩子鋪一條聽話的路,而是陪孩子長出一組能走各種路的腿。當我們學會暫停、覺察、傾聽與實踐,家庭裡會出現一種更安靜的自信:我們未必能保證孩子沒有風雨,但我們已經把屋子的結構打得更穩。此時你會發現,教育的成就在瞬間看不見,它藏在每一個願意再聽一下、再等一下、再試一下的夜晚裡——那正是幸福的日常生成學。

《先別急著教孩子:破除教養迷思X 5個關鍵練習,寫給每一位在教養中努力的大人》

後退式的前進X自我覺察X心理安全感

被理解的孩子才有力量長大

▋ 後退式的前進:從主導到引導

劉桂光提出「後退式的前進」教育哲學,邀請父母放下控制與焦慮,先退一步看見孩子的需求,用理解取代指責,讓孩子長出自我主導力。

▋ 五大關鍵練習:建構幸福家庭藍圖

書中規劃五堂幸福課程,從「找到自己」到「知行合一」,循序引導家庭成員建立心理安全感、培養情緒覺察,並學會善意溝通與價值思考。

▋ 本書亮點

V 破除教養迷思,釐清教育與教養的差異

V 提供實用方法:正念、善意對話、非暴力溝通

V 聚焦「生命教育」,讓親子關係更深刻穩定

V 豐富案例故事,引導父母反思自我與家庭互動

更多資訊:https://www.cptw.com.tw/s/4L3AN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