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hOnce('styles) @endPushOnce

語言不只是人類專利

上架日期:2025-10-03

語言不只是人類專利

把這本《歡迎加入動物聊天室:跨物種觀察筆記,語言與情感的演化對談》攤在桌上,你會先被那股「正經得很會聊天」的氣質吸引——兩位重量級學者坐在長野森林與非洲雨林的兩端,像兩支收音極好的麥克風,接上同一台錄音機:語言的起源。靈長類學者山極壽一與動物語言學者鈴木俊貴,在鳥與猩猩之間來回切換頻道,談節奏、談手勢、談情緒,談語序如何從求生的需求長出句法,談記憶如何在身體裡備份,再以聲音還原。這不是「可愛動物冷知識」,而是以實驗設計與長期田野構成的硬底子對話錄:白頰山雀的音節能重排、能合併,綠猴針對天敵區分不同訊號;大猩猩以姿態與聲調處理關係與回憶。每一段觀察,背後都站著可被複現、可被質疑、也可被修正的方法學。

這部作品的專業魅力,先在於它把「語言」從人類的自戀中解放出來。書中不斷提醒:動物的訊息系統不是人類語言的影子,而是由棲息環境雕刻出來的解題工具;牠們不是模仿我們的說話,而是在各自的生態壓力下演化出高效率的「說法」。這個視角轉向,直接改寫了幾個根深柢固的成見——例如「動物只有情緒叫聲、缺乏符號結構」。當研究者以「單字」級的音節切分、以語序重組的方式回放給山雀群體,群體行為會隨排列變化而顯著不同;當兩台播放器交錯模擬現場「句法」,受測個體的反應再次證實:我們面對的是一套具備詞彙與初階語法的傳訊系統。這樣的證據鏈,正是本書的第一個價值:它以可驗證的細節,推動語言哲學與動物行為學之間久違的握手。

第二個魅力在「跨域的嚴謹」。兩位作者不是隔著學門互相致意,而是把對方的方法拿到自己的世界測試。鈴木用實驗室的精確度去處理野外行為;山極以漫長陪伴換得的「關係資料」補齊儀器測不到的情感與秩序。於是我們讀到一種「雙線敘事」:一條線在樹梢之間測量音節—語序—指涉物之間的映射;另一條線在雨林裡追蹤同伴—地位—親緣—記憶如何被姿勢與聲調稀釋或強化。兩條線在「文化」交會——是的,牠們也有文化:學來的習慣、群體內的規範、在不同地點各自流變的傳統。這個交會點,打開第三個價值:從非人類的角度回看人類。我們慣用的「恣意性」、「可轉用性」與「象徵性」不再是人類獨佔,而是光譜上的強弱差異;而人類真正獨特的,或許不是會說話,而是把語言拉成大規模協作的骨架,從育兒到分工,從道德到政治。

我尤其喜歡書中談「節奏與共感」的段落。節奏有時候比意義更早抵達彼此的身體:同步拍手、齊步行走、合唱時的呼吸互借。作者們提醒,這種「身體先連線、語言後登入」的機制,在許多動物的集體行為裡同樣可見;我們的語言,很可能正是站在節奏與模仿的肩膀上,才學會了象徵。當代社會的難題——評論過多、理解過少——也被拉回到身體:當我們把溝通壓縮為無限細碎的文字時,動作與距離的資訊消失,誤解便像靜電一樣滋生。這不是浪漫的批判,而是來自觀察:當訊號失去脈絡,語言就會暴走;而暴走的語言,會讓社會以為自己很懂彼此。

再說方法。本書示範了三種值得研究者與專業讀者借鏡的路徑。

第一,將「可複現」擺在敘事中心。許多精彩結果,都伴隨操作定義與控制條件:如何界定「單字」、如何切割音節、如何避免個體偏好成為假因。這些細節讓讀者不只「信服」,還能「續作」。第二,對「負例」與「噪音」的誠實。不是每次回放都得到理想反應、不是每個群體都服膺同一語法;作者把偏差攤開,讓研究看起來像研究——而不是宣傳。第三,跨時間的耐性。十七年山雀、三十年以上大猩猩,資料才有成熟的「年輪」,能讓假說經得起季節與世代的迭代考驗。這三點,構成本書最打動專業讀者的品質:它把「暫時有效的發現」,推向「足以成為下一步基礎設施的知識」。

如果你是語言學、認知科學或生態行為領域的讀者,本書的「跨物種句法」將提供豐富的研究靈感:從語序敏感度的演化門檻,到指稱—警戒—召集三大功能的分化,再到「假警報」這類社會動機如何汙染或促進訊息系統穩定。若你是教育或溝通實務工作者,書中對「育兒與語言」的討論能讓我們重新檢視日常:我們教的,是詞彙,還是節奏?我們要求的,是聽懂,還是同感?而對一般讀者而言,最容易帶走的一課或許是這句:不要急著把別人的聲音翻成自己的語言。先跟上節奏,再對齊場景,語意才會浮現。

別忽略中文書系統中的加分:張東君翻譯,背景橫跨學術與科普、野外與書桌,譯筆能在專有名詞的精準與敘事的可讀之間取得好比例;書籍結構清楚,四大部分從「愛說話的動物們」一路推進到「失控的語言、被拋在後面的身體」,閱讀路徑像一個由點(訊號)到面(社會)的漸強號角,非常適合選作課堂指定與跨域讀書會的主書。定價、開本、單色印刷等出版規格也很務實:這不是豪華插畫集,而是為了畫線、貼頁角與反覆翻查而設計的工作型文本。

當然,所有關於語言的書最後都會回到人類。這本書回來的方式,格外冷靜:我們的語言讓我們建構龐雜的社會,也讓我們誤以為僅憑文字就能抵達真相;我們的腦可能因為分工與工具的進步而「瘦身」,身體與現場感覺被擱在後座;我們的社群媒體強化了「劃分的詞彙」,卻稀釋了「連結的詞彙」。書裡不喊口號,只用鳥與猩猩的日常提醒我們:如果語言脫離了身體與場景,它就容易被權力牽引、被情緒劫持。把身體找回來,可能是修復語言的第一步。

總結這部作品的價值,我會用三個詞:校準、連線、回環。校準——以實驗與田野相互標定,讓動物訊息研究從趣味轉向證據。連線——在學門之間、物種之間、身體與語言之間重新接線,讓各自為政的學說彼此供電。回環——把人類的問題帶到非人類世界求教,再把回答帶回人類社會修正。讀完以後,你可能更能「聽懂」日常:路樹上那陣騷動不是單純聒噪;辦公室裡那句話為何惹怒人,也許不是語意錯,而是節奏歪。語言從來不只是一串字,而是關係、記憶與場景的即時合奏。

歡迎加入這個聊天室。不是因為牠們會說人話,而是因為我們終於願意先學會傾聽。當你在城市的清晨停下腳步,聽到一隻鳥改了兩次語序再發出集合訊號,想起雨林裡一隻老朋友靠近時用回少年的方式笑出聲——你會明白:理解,不是把世界翻成自己的話,而是用身體與他者共時。在這個被碎片訊息搖晃的時代,這本書教我們一件持久的技藝:如何讓語言回到生命;如何在不同物種之間,織出一張真正有韌性的理解網。

《歡迎加入動物聊天室》

史上首次 猩猩與鳥的跨物種對談

▋ 史上首次,猩猩與鳥的跨物種對談

作者長年深入現場:鈴木俊貴花費 17 年觀察白頰山雀的鳴叫,發現牠們能以不同叫聲區分天敵,甚至具備「語法」;山極壽一則以超過 30 年的田野經驗,重建大猩猩的社會與情感記憶。兩位研究者以「成為研究對象」為方法,帶來獨特的跨物種視角。

▋ 語言不是模仿,而是演化

本書強調,動物語言並非模仿人類,而是根據棲息環境自然演化而成。從白頰山雀的句法組合、大猩猩透過聲音與身體表達情感,到綠猴用不同叫聲精確警告天敵,這些研究顛覆了「動物只有本能」的刻板印象。

▋ 從動物看人類

除了科學觀察,對談還延伸至語言的社會功能與侷限。作者指出,人類語言雖然複雜,但過度倚賴文字與虛擬溝通,也使我們逐漸失去共感與身體感知的能力。藉由動物語言研究,讀者得以反思「語言如何形塑我們作為人類的本質」。

▋ 本書特色

★ 跨物種第一手研究:鳥類 × 猩猩,結合語言學與靈長類學

★ 收錄語言起源的實驗案例,顛覆傳統認知

★ 連結當代社會的批判視角,反思語言的力量與侷限

★ 張東君專文導讀,提供在地化科普詮釋

更多新書資訊:https://www.cptw.com.tw/book/03010080/54

L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