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日期:2025-06-16
冷戰,這段被認為是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歷史時期,長期以來被描繪為一場軍事、經濟與政治的競爭。然而,在《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中,作者益田肇(Masuda Hajimu)以全新的視角,揭示了冷戰的另一面:它不僅是國際領袖之間的博弈,更是數以百萬計普通人參與的心理戰爭與社會運動。
益田肇指出,冷戰並非單純的歷史事實,而是一種「被相信」的現實。它是由恐懼、信仰與選擇共同建構而成的社會現象。冷戰的影響不僅存在於外交政策與國際關係中,更深刻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從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到日本的赤色清洗,從臺灣的白色恐怖到中國的鎮壓運動,冷戰的歷史並非單靠政府的力量推動,而是社會與人民共同參與的結果。
1950年韓戰的爆發,成為冷戰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也讓臺灣從被美國邊緣化的地位,一躍成為冷戰的最前線。這一地緣政治的變化,不僅改變了臺灣的國際地位,也深刻影響了臺灣社會的內部結構與心理狀態。
韓戰期間,美國對臺灣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激增,穩定了當時的政權。然而,這種穩定並非單純來自外部支持,而是透過一系列社會動員與思想控制實現的。臺灣人民從媒體報導、校園教育到社會氛圍中,都被迫選邊表態,甚至進行自我審查。冷戰的對立不僅存在於國家之間,更在每個社會的內部形成了「我們」與「他們」的分裂。
益田肇在書中以臺灣為例,揭示了冷戰如何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社會戰爭。透過深入分析臺灣的歷史,他讓讀者看到,冷戰的影響不僅是國際政治的附帶背景,而是活生生的社會動能與心理戰場。
冷戰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如何在不同國家與地區激發出「草根保守主義」。益田肇指出,冷戰的真正對立,並非單純的東西方陣營之間的競爭,而是各個社會內部的分裂與對立。從美國的反共運動到日本的赤色清洗,從臺灣的白色恐怖到菲律賓的內部整肅,冷戰的歷史充滿了社會內部的敵我劃分與秩序建構。
這些草根運動的背後,往往是普通人對於恐懼與安全的追求。冷戰時期,媒體、教育與政府宣傳共同塑造了一種「敵人無處不在」的氛圍,讓人們主動參與到社會整肅的過程中。舉報鄰居、清除異己、強化社會秩序,這些行為看似是個人的選擇,實則是冷戰心理戰的產物。
益田肇在書中透過大量案例與歷史資料,展示了這些草根保守主義如何在美國、日本、臺灣、中國與其他地區形成,並最終成為冷戰秩序的重要基石。
《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從人民的視角重新書寫冷戰史。與傳統的以國家與領袖為中心的敘事不同,本書關注的是普通人在冷戰中的角色與經歷。益田肇認為,冷戰的歷史不能僅僅歸結為國際關係的結果,而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行動與選擇共同構成的。
全書從全球視野出發,分為三大部、十章,深入剖析1945至1952年間各地人民如何參與冷戰「現實」的形成。無論是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日本的赤色清洗,還是臺灣的白色恐怖與中國的鎮壓運動,益田肇都以豐富的歷史資料與生動的敘述,呈現出冷戰如何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認識冷戰的歷史,也提醒我們冷戰的影響從未真正消失。益田肇指出,冷戰的心理戰場與社會動員模式,至今仍深植於我們的生活與想像中。從當代的政治對立到社會分裂,從媒體操控到思想審查,冷戰的遺產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益田肇的研究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為當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在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避免重蹈冷戰的覆轍?如何在面對恐懼與不確定性時,維持理性與包容?這些問題,正是本書試圖回答的。
從人民視角重新審視冷戰史
本書突破了傳統的國家與領袖視角,從普通人的生活與行動出發,揭示冷戰的真正面貌。
全球視野與在地經驗的結合
作者以全球視野檢視冷戰的歷史,同時深入分析各地的在地經驗,特別是臺灣在冷戰中的角色與影響。
補足英文版未收錄內容
本書完整補足了英文版未收錄的內容,近三十萬字的深入探索,讓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冷戰的歷史。
珍貴的歷史影像與資料
書中收錄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與資料,生動再現了冷戰時期的氛圍與細節。
《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是一部關於冷戰的深刻反思之作。它提醒我們,冷戰的歷史不僅是一段過去的記憶,更是一面映照當代社會的鏡子。在這個充滿分裂與對立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冷戰的歷史,從中汲取教訓,為未來的和平與共存尋找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