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日期:2025-03-20
當麥克風離開後,真相才開始
「你怎麼知道在哪裡挖掘?」這是考古學家常被問到的問題。而對犯罪記者而言,最常被問的則是:「你怎麼能夠在別人最痛苦的時刻,把麥克風塞到他們面前?」
塔瑪拉.雀莉在她十五年的犯罪記者生涯中,曾無數次在悲劇現場出現,採訪那些剛剛失去至親的家屬。她曾在現場忍住淚水,在回家路上為受害者哭泣,然後隔天重新振作,再次面對另一個悲劇。
「我深愛我的工作,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就像創傷上了癮,不斷被警察無線電、即時新聞和沒完沒了的截稿日期推著跑向犯罪現場和法庭。」雀莉在書中坦言。
被選擇報導與被忽略的悲劇
本書最引人深思的部分之一,是作者揭露了媒體如何「選擇」報導某些悲劇,而忽略其他同樣重要的生命逝去。
書中描述了拉塔莎.史都華的故事,她的兒子葛瑞格利在2020年5月被殺害,但媒體完全沒有報導這起案件。「感覺他們不在乎我兒子被殺。」拉塔莎在作者的調查問卷中這樣回答。
為什麼有些受害者家屬在悲痛親人遇害後,必須忍受大量媒體不必要的關注?而有些受害者家屬卻乏人問津?這種不平等的報導方式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媒體生態和社會價值觀?
突破性的調查研究
作者透過問卷與100多位創傷倖存者互動或進行訪談,其中71名凶殺和死亡車禍的倖存者填寫了研究調查。研究發現:
五分之一的受訪者提到了與媒體互動時存在著隱私方面的擔憂
十分之一的受訪者描述了媒體對他們生活造成直接、負面與長期的影響
超過十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被媒體忽略的感覺
「制度沒有崩壞,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是時候把它拆掉了。」雀莉在書中如此宣告。
記者的創傷教育
本書不僅關注受害者,也深入探討了記者自身面臨的「替代性創傷」。長期接觸悲劇事件的記者,往往也成為創傷的承受者,卻很少有機會或管道處理這些情緒。
「記者的創傷教育來得還不夠快。」一位創傷倖存者在書中這樣說道。
雀莉在書末忠誠地提出不造成倖存者二次創傷,且能照護記者免於「替代性創傷」之苦的方式,為媒體生態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改革建議。
媒體人必讀的反思之作
《鏡頭前的二次創傷》不只是一本書,它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如何消費他人的痛苦,以及這種消費如何影響社會各層面。
「創傷報導很重要。它可以讓領導人承擔責任;可以推動變革;可以激發同理心。如果創傷故事能好好地被述說,將會帶來多麼令人震撼的力量。」雀莉在書中寫道。
值得討論的話題
本書引發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媒體倫理與責任:如何在報導真相的同時,不對倖存者造成二次傷害?
創傷知情報導:什麼是「創傷知情」的採訪方式?如何實踐?
記者的心理健康:如何保護那些每天面對悲劇的新聞工作者?
社會責任:作為閱聽人,我們如何避免成為痛苦的消費者?
媒體生態改革:如何建立一個更人道、更尊重的新聞環境?
各界好評如潮
「塔瑪拉.雀莉以真誠和同理心提出關鍵問題,探討記者該如何處理有關創傷的故事。」——蘿蘋.杜麗特,《活該:在#MeToo時代什麼是公平的》作者
「《鏡頭前的二次創傷》是必備讀物,它迫切呼籲新聞業做出改變,也是負責任新聞業力量的證明。每個新聞編輯部都應該有一本。」——溫蒂.吉里斯,《多倫多星報》犯罪記者
「力道強大、引人入勝又感人肺腑。這本書鉅細靡遺地描述頭條新聞背後不為人知的痛苦,為新聞產業敲響了警鐘。」——喬·希利,前BBC記者、「創傷報導」訓練計畫創辦人
作者簡介
塔瑪拉.雀莉(Tamara Cherry)是一位居住於加拿大雷吉納的得獎記者、創傷研究員與媒體評論家。曾在加拿大最大的新聞編輯室報導犯罪新聞達15年之久。她創辦了「Pickup Communications」公關公司,致力於改變創傷倖存者和媒體互動以及被媒體影響的方式。
參考資料
1、《鏡頭前的二次創傷:嗜血新聞背後的真相與人性》| 塔瑪拉.雀莉(Tamara Cherry)|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上市日期2025年3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