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子對人類活動的發展影響相當大。但要怎麼知道這些會自然分解的東西是何時誕生的?
除非奇蹟出現,不然我們絕對沒法知道最早的籃子是在何時何地誕生。原因很簡單:這東西雖說應該早在史前時代就出現了,但由於主要材料是植物纖維,除非是在埃及法尤姆綠洲那種氣候特別乾燥的地方,不然幾乎找不到任何考古證據。至於它的外觀裝飾變化還要等到上古時代才逐漸發展出來:一開始是在中東和埃及出現,後來希臘與羅馬也有了,但那離最初發明已經相當久遠了。文字記載就更晚出現了:人類是在編了幾千年後,才想到要把編藤藝術記載下來!
然而在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眼中,籃子這種毫不起眼、製作成本又低的日常手工藝品,是「足以跟居家爐灶齊名的文化象徵」。籃子跟磚頭都差不多在公元前一萬年誕生,它們的出現代表人類已經能用低廉的價格大量取得相關材料,也就是說,當地一定有生產某種編藤匠愛用的植物(這點在世界各地幾無例外)……這種「掌握植物就能經營」的技術產業,也因此特別經得起時間考驗(這也是列維.斯特勞斯說的):直到現在,藤編業依舊無所不在,編法也沒有多大變化,即使是工業化或大量生產的現在,這門行業也尚未消失。
籃子對人類的意義可不只是普通日用品那麼簡單,它可是少數幾種能以自身短暫壽命,記錄人類活動發展的見證者。昔日它與狩獵採集社會形影不分,今日某些落後地區的人依然天天使用。在陶器能大量生產前,史上最早的農民在它襄助之下,得以儲存多生產出來的種子和穀物,然後再運到各處。而史上最早的商人創業時,只要繼續利用這些千年前的發明,便能將貨物從一處運到另一處來以物易物。再來藝術家們繼續接力,把這個日用品變成各式各樣的原創作品,在二十一世紀初繼續綻放光彩。
│另見│
• 陶瓷(公元前兩萬五千年)
閱讀時點擊工具列右上角即可新增書籤。
閱讀時滑鼠左鍵選取內容即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