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畫壇宗師黃君璧先生親自繪畫示範,
一生中,唯一傳世的一本教導畫作的專書。
由劉墉先生執筆撰述白雲堂畫派的畫法與精神。
劉墉先生編撰本書,其分析之深入、文筆之精妙,
深得黃君璧大師讚賞與信賴。
習畫者使用本書如同當面接受君璧先生的指導,
欲了解黃君璧大師繪畫之精髓,本書不可不讀。
《白雲堂畫論畫法》為國畫大師黃君璧先生所留唯一一本教作畫的書。全書共分為九章,採取分解動作的方式,介紹各種畫法。 其中畫論共九篇,供初學者至專業畫家參考,各章略有深淺差異。基本畫法則以較簡單的方式,介紹不同景物的基本畫法,譬如不同的葉點、 樹枝的畫法等。
書中共有十七張黃君璧先生款題完整且專為教學而創作的畫作,每張畫都在繪製的中途分三階段(用筆、染墨、設色)攝影製版,使讀者能了解整個創作過程。而且以上的三階段,都附有詳細的文字解說,分析使用的工具、運筆方法、繪畫時的考慮、設色的先後和色彩的構成等,即使小地方也不忽略,讓讀者完全掌握君璧先生作畫過程的細節與技巧。
本書裝幀特色:(16開全彩精裝)
書衣上下端反摺露出反面的牛皮紙質,中央以燙金呈現墨點,搭配紅色的「白雲堂」用印,整體呈現出古畫軸的典雅氛圍。
黃君璧/繪述,劉墉/編撰
繪述者簡介——黃君璧(1898–1991)
國畫大師,祖籍廣東南海。擅山水,師法石谿、漸江、夏圭,有極深的傳統功底。曾任臺師大美術系主任及教授,並設白雲堂授徒,桃李滿天下,與張大千、溥心畬並稱「渡海三家」。其作品融合中國傳統技法與西方寫生透視之觀念,兼得雄渾蘊藉與清雅幽奇之美。尤長於雲煙飛瀑,自創新局而迥出前賢。亦以博學廣游、創作豐、精鎰藏聞名,曾應邀至世界各地講學展出。著有《黃君壁畫集》等書十餘種,為當世公認之畫壇宗師。
編撰者簡介——劉墉
1949年生,著名作家、畫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美術教育博士研究,臺師大美術系畢業。1978年由行政院新聞局及國立歷史博物館推薦前往美國講學,曾任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三十餘次。出版文學及藝術理論作品一百餘種,被譯為英、韓、越、泰等國文字出版。
劉墉先生為弘揚白雲堂畫學,已將君壁先生為製作本書親筆揮毫之全部錄影,捐贈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習者可洽該館安排觀賞。
劉墉同時將本書首印版稅悉數捐贈公益團體,細目見
水雲齋官網:www.syzstudio.com
序一 秦孝儀
序二 何浩天
序三 陳癸淼
序四 黃光男
自序 黃君璧
編撰者序 劉墉
白雲堂畫法的特色
墨色專用詞語
彩色專用詞語
筆法專用詞語
工具論
筆墨論
林木論
寒林畫法:寒林雲影
寒林雲影:第一階段─用筆
寒林雲影:第二階段─染墨
寒林雲影: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畫竹法:竹塢幽居
竹塢幽居:第一階段─用筆
竹塢幽居:第二階段─染墨
竹塢幽居: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畫松法:松陰幽居
松陰幽居:第一階段─用筆
松陰幽居:第二階段─染墨
松陰幽居: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畫柳法:溪橋柳色
溪橋柳色:第一階段─用筆
溪橋柳色:第二階段─染墨
溪橋柳色: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點景論
皴擦論
披麻皴法:崇山峻嶺
崇山峻嶺:第一階段─用筆
崇山峻嶺:第二階段─染墨
崇山峻嶺: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斧劈皴法:溪山清曉
溪山清曉:第一階段─用筆
溪山清曉:第二階段─染墨
溪山清曉: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馬牙皴法:幽澗鳴泉
幽澗鳴泉:第一階段─用筆
幽澗鳴泉:第二階段─染墨
幽澗鳴泉: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牛毛皴法:秋山蕭寺
秋山蕭寺:第一階段─用筆
秋山蕭寺:第二階段─染墨
秋山蕭寺: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折帶皴法:平林遠趣
平林遠趣:第一階段─用筆
平林遠趣:第二階段─染墨
平林遠趣: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卷雲皴法:雲山疊嶂
雲山疊嶂:第一階段─用筆
雲山疊嶂:第二階段─染墨
雲山疊嶂: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布置論
雲水論
染雲法:玉山雲海
玉山雲海:第一階段─用筆
玉山雲海:第二階段─染墨
玉山雲海: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勾雲法:秋江釣艇
秋江釣艇:第一階段─用筆
秋江釣艇:第二階段─染墨
秋江釣艇: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細線畫瀑布法:雲巖飛瀑
雲巖飛瀑:第一階段─用筆
雲巖飛瀑:第二階段─染墨
雲巖飛瀑: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倒人字線條畫飛瀑法:雲崖飛瀑
雲崖飛瀑:第一階段─用筆
雲崖飛瀑:第二階段─染墨
雲崖飛瀑: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抖筆畫飛瀑法:飛瀑雷鳴
飛瀑雷鳴:第一階段─用筆
飛瀑雷鳴:第二階段─染墨
飛瀑雷鳴: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款題鈐印論
雨雪論
雨景畫法、米點皴法:溪山過雨
溪山過雨:第一階段─用筆
溪山過雨:第二階段─染墨
溪山過雨: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雪景畫法:群山積雪
群山積雪:第一階段─用筆
群山積雪:第二階段─染墨
群山積雪:第三階段─設色、題款、鈐印
白雲堂畫法的特色
一、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常採用「多點透視」(或稱為動點透視),也就是畫面當中並沒有固定的「視平線」及「消失點」。但是在白雲堂作品中,絕大多數採取定點透視,遠近物體的比例,也相當準確。加上「平遠」和「深遠」的安排,使作品有極佳的空間感。
二、白雲堂畫法是以傳統畫法與寫生觀察相融會的產物,所以雖然使用傳統的各種皴法及葉點,但都與真實景物相觀照,而非固定樣式的堆砌。譬如小葉的梅花點、長葉的介字點、針葉的松點和互生的竹葉點,在安排、斜度和結構上,都極為生動變化,而非一成不變的重疊。
三、白雲堂畫法中對於光影雖然表現得自由,但絕不失其大原則,有些作品甚至表現了極為準確的光源。傳統畫法多不染天空,但白雲堂作品,往往對天光雲影有深入的交待;水色也常以染法來表現,並再三渲染出濃淡的變化。甚至對於小的景物,如房舍、牆、橋、舟船的陰陽向背也照顧得很週到,譬如簷下、橋側、船邊等較不受光處,都加意染暗,甚至表現出斜斜的光影。
四、在色彩的使用上,白雲堂畫法融合了傳統的一些觀念、水彩畫的技巧與寫生的觀察。對於寒暖色調(譬如花青為寒色、赭為暖色、綠為中性色)的安排,有極深的考慮,或使用寒暖間次交錯的方法,使複雜的景物分明;或利用寒色有後退感、暖色有前進感的特性,而表現遠近及凹凸的效果。
在色料的使用上,全部採取傳統的色彩,但極少使用純色,而大部分調成「間色」來表現。譬如以花青調墨為「青墨」;以赭石調墨為「赭墨」;乃至以花青、藤黃、石綠,或赭石、花青,或花青、藤黃、墨相調,造成了極豐富的色系。許多傳統畫家絕不以植物性的透明色(如花青、藤黃),與礦物質的不透明色(如赭石、石青、石綠)相混,但白雲堂非但不忌此,反而經常使用,而效果絕佳。
五、在傳統繪畫中,用筆、用墨與設色,常是步驟分明的,但白雲堂畫法,對其間有較混合的考慮。譬如一張傳統的作品,經過用筆和用墨的階段,往往不必設色,就已經可以作為完成的水墨作品。但是在白雲堂畫法中,事先決定不設色的水墨作品,與事先便想好要設色的畫,在表現的技巧上是相當不同的。當讀者比較本書中三階段時,當會發現第二階段染墨完成的作品,常覺得墨色不足,但是一經設色,則精神頓出。這是因為:
➊ 設色時在色彩中添加的墨色,或以「補色」(如青、赭互為補色)相調,造成的「低明度」與「低彩度」暗色,補充了染墨的不足。
➋ 不透明的礦物質色,在施加於既有的墨色上之後,遮掩一部分墨色,減少了原有的黑白強烈對比,使原本嫌重的筆觸變得柔和,或增加一種濛濛的空間感。這也就是白雲堂畫法能常常使用焦墨,而到後來,卻不覺得強,反而恰到好處的原因。不了解這一點,只是片面摹仿的人,常易造成火氣。
➌ 在設色時,許多「色彩的用筆」,也替代了第一階段的用筆。譬如以赭墨染樹枝時,一方面為原有的墨畫枝子添加了赭色的調子,一方面更添加了許多新枝子,造成更豐富的畫面內容。又譬如,當為介字點樹染色時,傳統畫法,常只是在原先的介字點葉間染淡青墨;白雲堂畫法則常用青墨或墨青色,以加介字點的方式來替代設色。至於苔點,則在設色時,常先以色彩加點苔,再做大面的設色,使那些先點的苔,與後染的色彩略略相融,既豐富了色彩,又去除了火氣。
六、在白雲堂畫法中,即使是濃墨的線條或皴筆,也往往先以淡墨起筆。譬如畫樹枝時,先以淡墨勾出樹的枝幹,而後不必等乾,就再以濃墨約略沿著淡墨重勾一次。皴山石時也多半先用淡墨勾出山石的輪廓,而後以深色墨加皴筆。在設色的階段,更常在以綠色調子為主的山石上,最後以較濃的綠色,沿著山石的輪廓或界線處加勾一次。這些做法的目的是:
➊ 淡墨當做底稿,如果不妥,在用濃墨時可以修正。
➋ 單獨的濃墨線條,因為與白紙的對比很強,容易顯得太剛,如果有淡墨相伴,則感覺較厚。設色時再勾輪廓的道理也是如此。
➌ 先勾的淡墨如果與後畫的濃墨相融(也就是相互浸潤、湮化),可以造成較豐富的墨韻。
七、即使畫相當大幅的作品,也不用特大的碟子將顏色一次調得很多,而寧可隨畫隨調色。也可以說,除了做為打底之用,白雲堂畫法很少做同一種色彩的「平塗」。也正因為需要不斷調色,使畫面的色彩,即使屬於同一色系,也各有變化。譬如畫綠色調的畫,雖然主要是採用花青、藤黃、石綠,但因為畫每一塊山石,都個別調色,或偶加赭石、墨,甚至白粉進去,造成色彩含量比例不斷改變,效果也各不同。
此外,在用完前一色彩之後,極少將筆完全洗淨,而常只是以筆尖蘸清水,便接著調取下一色彩,造成前一色彩多少被帶入下一色彩之中,既豐富了色調,也在色彩的過渡上有較佳的效果。(這一技巧,由於牽涉到取捨的學問很大,初學者不宜採用,此處只是提供參考。)
八、白雲堂畫法同時擷取了北宗的剛勁,與南宗的渾厚。但是剛硬而多圭角的「斧劈皴」,被稍加軟化,並與馬牙混用。較柔性的「披麻皴」,則常被精簡,並以山馬等健毫筆強化。加上乾溼並用的方法,使不同的皴筆,往往能並陳一圖,而相互融和。
九、傳統畫法通常都是先畫近景,再逐步向後發展。但白雲堂畫法,遇到以中景為主體的景色,常直接由中景落筆,只略留前景的空間。等中景甚至遠景都完成之後,再回頭畫前景。這樣做的原因,是避免因前景已經畫好,造成中景不得不牽就前景;而寧可將主要的中景,在很自由的情況下完成之後,再以次要的前景牽就中景。
墨色專用詞語
為了解說得精確,編者將墨色分為十二等級:
➊ 焦墨:含水極少,已經濃到滯筆的墨,畫起來因不易被紙完全吸收,而稍突出紙面,看來閃閃發光,以溼筆浸潤,則墨色會因溶化而湮開的墨色。
➋ 極濃墨:雖然畫到紙面上會略突出而泛光,但並未濃到滯筆地步的墨色。
➌ 濃墨:非常黑,但因能被紙全部吸收,所以不泛光,也不會突出紙面的墨色。
➍ 次濃墨:仍可以稱為黑墨,但不飽和,既有力量,又少火氣的墨色。仍可用來表現前景最強的地方。
➎ 重墨:顯然未達到飽和點的墨,因為比較稀,所以極容易運筆,也很快就能沁入紙張,已經不足以表現前景最深的地方。
➏ 次重墨:比重墨再淡一級,已顯然不夠黑的墨色,但又沒有淺到可以用來染墨,仍然是屬於皴擦用筆階段使用的深色,可用為中景的主調或次調。
➐ 較淡墨:只是比較淡,但還稱不上是淡墨的墨色,仍可以用為皴擦用筆時的遠景。
➑ 淡墨:已淡到不宜皴擦,主要用為染墨階段的灰調子。
➒ 較清墨:比較清的墨,可以用為染遠景的淡灰色。
➓ 清墨:相當淡,但仍然明顯可見,已無重量,而有一種清明澄澈感覺的淺色調。
⓫ 極清墨:淡到近於洗筆水的墨色,不注意時,幾乎看不見的灰調子。
⓬ 清水:純淨無色的水,乾了之後完全沒有痕跡。
彩色專用詞語
為了精確,並方便讀者,書中沒有使用老綠、蓮青、金紅、鐵色、檀香、秋香色等傳統名詞,而寧願再三提示其配色的過程,有些常用的傳統名詞,也略加改變,或附解說,譬如:
➊ 青墨:這是傳統稱法,為花青與墨的混合色,但如果青占的份量特多時,則改稱「墨青」;或說「以花青調一點淡墨」。
➋ 赭墨:也是傳統名稱,為赭石與墨的混合色,如果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則改稱為「墨赭」;或說「赭石略調一點淡墨」。
➌ 當以花青、藤黃混合為綠色時,如果偏黃,稱為「黃綠色」;如果偏藍,稱為「青綠色」;若已經幾乎是藍色,只略帶些綠調子,則稱為「綠青色」。通常在解說時,都會列出調配的原色料。譬如說:
「以花青、藤黃、墨,調成的暗綠色(或墨綠色)。」
「以花青、藤黃、石綠調成的亮黃綠色。」
筆法專用詞語
➊ 中鋒:又稱為正鋒,也就是筆鋒垂直,與紙呈九十度角左右。
➋ 小中鋒、半中鋒、近中鋒:六十五度到八十度之間。
➌ 小側鋒、半側鋒、近側鋒:四十五度角左右。
➍ 側鋒:三十度角左右。
➎ 大側鋒:又稱為臥筆、躺筆,是筆毛完全貼在紙面上的狀況。
➏ 逆鋒用筆:不順筆毛性質的用筆法,譬如筆鋒朝上,筆畫也向上走,造成筆毛彎屈彈動,與紙相抗,宜於表現老辣的線條。
➐ 拖筆:與逆鋒相反,完全順著毛性用筆,表現的線條較滑,宜於畫沙灘等。
➑ 橫筆:筆鋒方向與筆劃方向呈九十度,通常用在大側鋒染天空、水色或其他大塊面的平塗。
➒ 實入虛出:「實入」是指突然用筆下去,造成強而有力的開始;「虛出」則是將筆移動時慢慢提起,或快速移動,因筆上色墨漸乾而消失的用筆法,譬如畫披麻皴常用之。又有「虛入實出」的用筆,譬如由上向下畫小草,畫法與「實入虛出」相反。
➓ 勾:又可寫為「鈎」,狹義為「鈎狀的用筆」;廣義則指一切具有彎轉起伏的輪廓線。在本書中通常都做廣義解。
⓫ 提:也就是「提醒」、「提高」、「強調」的意思。常與其他字合用。譬如「勾提」是以勾的方法來加強;「提染」是以染的方法來強調。
自序
余弱冠習畫,十九歲從李瑤屏先生遊,後一年入楚庭美術院。越明春,即任教於廣州培正中學,其後或以個人研究之目的,而北上寧滬;或隨政府動員,而輾轉川渝,所授課之學校,由廣州美專、廣東女師、中央大學而國立藝專,己丑遷臺後,更任教於師大美術系。迄今六十五載,雖烽火之際,未嘗有一日廢繪事,不曾有一年停教職,但願為桃李之春風,惟求教學以相長。其間亦曾多次集篋中課徒稿及平日劄記,擬為一集,以供學子參考。總或因兵馬遷離而資料散失,或以諸事繁冗而暫置,或稿件為人借去而不復見還,終未果。
癸亥四月,余應邀赴美,門人劉墉君詢以白雲堂畫論畫法出版事,並於其後數備資料來訪。余固嘉其誠,但仍以此書體大章繁,恐非耄年勝任而婉拒。至去歲劉君再以長函陳述構想,並示以其近作諸書;又得浩天先生之促,考慮再三,卒能下此決心。所幸腹笥已備、經驗老成,劉君又英年才雋、筆墨軒華,乃盡謝賓客、焚膏繼晷,竭最大心力以完成之。
習藝一事,不外師人、師心、師造化。師人者以古人為師,師心者以己身為師,師造化者以自然為師也。余之治繪事,亦如此。總以集前賢之經驗、拓個人之胸次、寫造化之精微為主。書中收錄,有余平日之所思、所感,有傳統之技法與個人之創獲,亦有得自余數十年間之寫生冊者。然余之所思所作,豈必為他人之所思所作哉?公諸於世,但求為學子之參考,並就教於有方焉!
編撰者序
黃君璧先生是當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的遊歷之廣、收藏之豐、創作之多、功力之深、授徒之眾,乃至年歲之高,不僅當今畫壇,即使放眼中國美術史,也難做第二人想。尤其是他六十五年春風化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使現今不論中國大陸或寶島臺灣,直接與間接曾受教於他的學生,竟達千萬人之眾,幾乎在任何大型的畫展中,都可以見到受他影響的作品,使白雲堂畫法,不僅是君璧先生本人的畫風,更成為一個大的宗派。一九六七年,文化藝術界為君璧先生七秩壽,合贈「畫壇宗師」匾額,君璧先生確是實至名歸的。
教學相長,由君璧先生處可以得到印證,他有過人的教育熱誠,在課堂上絕不吝於揮毫,能夠連續竟日,而了無倦容。正因此,他的技法得以傳授了,功力愈益深厚了;由學生的問難間,思想更為圓融貫通;從與年輕人的交往中,創造力更能永不衰老。
對於這樣一位以作育英才為平生樂事的大師,當然也會希望藉著寫作出版,使更多的學子受益。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君璧先生確曾幾度執筆,但或因戰爭而流失、或因課務繁忙而中輟,雖出版畫冊達十餘本之多,卻一直未能將畫法理論公諸於世。
這本書的籌劃工作,早在四年前就已經開始,當時君璧先生與國立歷史博物館何浩天館長,遠赴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科學博物館,主持「中國古代造紙印刷展」的揭幕式,並應邀在會中揮毫,由我忝為翻譯解說。其後君璧先生轉往紐約,又在我的畫室接受二十五號電視台的專訪,示範了一張「雲煙浩蕩圖」。雖然早歲曾追隨君璧先生多年,但不知由於自己有了更敏銳的觀察,抑或君璧先生又有了更新的畫風發展,在他的兩次揮毫中,我看到了許多早年不曾領會的東西。接著多日的請益,我深深感到:有很多高妙的學問,是必須在長久的親炙,與細心的觀察之後才能體會。而許多偉大藝術家的理論系統,更需要專人的整理與分析,才能更清楚地呈現。為了闡揚君璧先生博大精深的畫學,「白雲堂畫論畫法」的編輯,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於是我提出了這個構想,並開始蒐集資料、整理過去的筆記、研究君璧先生數十年來的作品、拍攝山水實物照片,並在其後兩年夏天,將成果呈請審閱。只是君璧先生雖然收下了部分資料作為參考,卻始終以計畫太大、恐非易事,又諸事繁冗,不敢冒然從事為由而擱置。
直到去年夏天,藝壇開始為先生九秩壽籌劃慶祝,我再以盼將此書作為九十獻禮及里程碑為由懇請。又在何浩天館長的再三敦促之下,終於獲得首肯。當即擬定工作計畫,採取錄影、錄音,每張畫分階段立即拍攝幻燈片,並掃描分色的方法,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全部器材都由美購置携回;君璧先生則閉門謝客,於去冬至今春,傾力完成數十張精品,且立刻分色打樣校對,再由我連同原作及錄影帶携往紐約,做詳細的分析、寫作,並寄呈君璧先生審閱。未竟的部分,又於五月孟夏繼續返臺補足,終於能在恩師九秩誕辰之前得以完成。
《白雲堂畫論畫法》共分為九章,除了畫論文字、實物照片之外,都以科學的方法,採取分解動作的方式,介紹各種畫法,其安排順序如下:
一、畫論:共九篇,由於將供自初學者至專業畫家參考,所以各章略有深淺差異。譬如「工具論」專供初學者參考,寫得非常淺白;而筆墨及林木論則涉及的層次較高,有近於抽象的描述。
二、基本畫法:以較簡單的方式,介紹不同景物的基本畫法。譬如不同的葉點、樹枝的畫法等。
三、分三個階段解說及示範的作品:共十七張款題完整,且專為教學而創作的精品,每張畫都在繪製的中途分次攝影製版,使讀者能了解整個創作過程。其階段是:
‧ 介紹─介紹示範該作品的目的、構思及學習者應注意的地方。
‧ 第一階段(用筆)─包括以皴擦點葉為主的用筆過程。
‧ 第二階段(染墨)─也就是以淡墨染出陰陽向背、天光雲影的過程。
‧ 第三階段(設色)─為前一階段完成的作品施加彩色,並題款鈐印。
‧ 細部放大─將完成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放大,使讀者能看清其中的細節。
以上的三階段部分,都附有詳細的文字解說,分析使用的工具、運筆的方法、繪畫時的考慮、設色的先後和色彩的構成等,完全依照君璧先生作畫時的過程,即使小地方也不忽略,因為那些小地方,正可能有大學問。
此外為了解說方便,書中並附有對特別名詞的定義說明,希望讀者在使用這本書時,就如同當面接受君璧先生的指導,從用筆的斜度到每個色階、墨階都能掌握得恰到好處,並由淺入深,真正得窺白雲堂之奧。
過去六十多年來,曾直接受教於君璧先生的最少有三千人,而我能得到這個機會為恩師效命,在抑不住的興奮之外,也有著莫大的惶恐,我不想用「何德何能」之類的謙詞,但實在愈是研究得深入,愈感覺老師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惟盼盡自己最大的心力,述先生畫學於萬一。
在此書成之際,除了對恩師君璧先生的無盡感謝之外,我必須對岳軍先生以百歲高齡,為本書頒題,何浩天先生的鼓勵與指導、黃夫人羨餘女士的愛護與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的贊助,表示最深的謝意,並盼望白雲堂諸學長與藝壇先進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