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580 元
數量:
新書優惠79折
東方詩哲紀伯倫——
以詩與寓言交織出靈魂最深的低語。
他的作品闡述愛、生命、自由、靈性、自然
以及人類處境等普世主題。
這是一本讓人願意「一生重讀」的作品,
每天一篇紀伯倫,讀懂人生的悲傷與祝福。
紀伯倫(Kahlil Gibran)是黎巴嫩裔的美籍詩人、哲學家與藝術家,公認為阿拉伯現代文學的巨擘,也被譽為旅美文學的旗手與靈魂人物。他在文學與繪畫領域皆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融合東西方思想、靈性與詩意的文字風格聞名於世,開創了獨具一格的「紀伯倫風格」。
他的作品情感濃烈、意蘊深邃,文字灑脫自然,富有節奏感與音樂性,讀來朗朗上口、餘韻悠長。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創作兼具理性與感性,不僅蘊含哲理性的冷峻與嚴肅,也展現出詠嘆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看似平易的語句中揭示深刻的生命智慧,並以妙喻啟發人心,在詩歌、散文與小說創作上皆自成一格,不落俗套。
本書收錄紀伯倫的四部經典作品——《沙與沫》(Sand and Foam, 1926)風格極簡卻富有哲理,《暴風集》(The Storm, 1920)探討人性的光明與黑暗,批判社會的舊習陋俗;《瘋子》(The Madman, 1918)透過「瘋子」這個角色批判社會偽善與宗教僵化,《流浪者》(The Wanderer, 1932)蘊含哲學與靈性意義,值得品味。每部皆展現其獨特的風格與思想面貌,既是他藝術創作的縮影,也為現代讀者開啟一扇探索心靈與人生的窗口。
若你曾經懷疑信仰、困惑人生,或想更誠實面對自己,這本書將是你的同行者。它不解釋萬物,但讓你渴望理解自己。在這充滿噪音的世界裡,它是一座寂靜高峰,給你時間與空間重新定義「活著」的重量。
★導讀推薦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單德興
★共感推薦 (依來函順序刊登)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退休教授----鄭慧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所教授----楊凱麟
․知名作家----彭樹君
紀伯倫(Kahlil Gibran)
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 1883-1931)
黎巴嫩著名作家、詩人、畫家。十二歲時隨母前往巴黎,繼而舉家遷往美國。一八九八年回到黎巴嫩,進入著名的希克瑪學校讀書。一九○二年,結識瑪麗•哈斯凱勒,在她的鼓勵和資助下,前往藝術之都巴黎,受教於世界美學大師羅丹門下,走向文學藝術成功之路。一九一○年春,紀伯倫展出畫作《秋》,榮獲銀獎。一九二○年與旅居紐約的阿拉伯詩人和文學家成立了以他為首的「筆會」,並被推選為會長。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逝世於紐約,年僅四十八歲。
紀伯倫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以獨樹一幟的散文詩創造了「紀伯倫風格」,開拓了廿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與魯迅、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一九八三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七位「具有世界意義」的人物之一。一九八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在首都華盛頓為紀伯倫建立紀念中心,以此表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尊重。
其作品有《被折斷的翅膀》、《淚與笑》、《瘋子》、《行列之歌》、《暴風集》、《先行者》、《珍趣篇》、《先知》、《沙與沫》、《人之子耶穌》、《大地之神》 等。
李唯中
筆名晏如,字有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大連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阿拉伯文學翻譯家。一九四○年出生於河北廣宗一中醫世家。一九六○年考入對外貿易學院翻譯系,就讀阿拉伯語專業。一九六五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退休。一九八八年入埃及開羅大學進修阿拉伯文學。曾赴葉門、蘇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擔任翻譯。教學之餘勤於筆耕,譯著等身。李唯中是阿拉伯語翻譯界的前輩,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翻譯過多部阿拉伯語文學巨著,許多都是國內翻譯界的首創。其中,尤以紀伯倫作品和《一千零一夜》的翻譯享譽學林。代表譯著:《一千零一夜》(全譯本)、《紀伯倫全集》、《安塔拉傳奇》(十卷本)、《凱里來與迪木奈》、《思宮街》、《千夜之夜》、《加薩尼姑娘》、《埃及姑娘》、《古萊氏貞女》等。
․導讀 融匯東西筆墨間:紀伯倫四書簡介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輯一 沙與沫
․輯二 暴風集
掘墓人
奴隸主義
被囚禁的君王
十字架上的耶穌
廟門上
夜
神女
自盡之前
同胞們
我們與你們
神子與猴孫
黑夜與黎明之間
麻醉藥與手術刀
金玉其外
夢景
黑夜裡
齲齒
節日的夜
巨人
親人之死
民族與民族性
自知之明
暴風
魔鬼
蘇爾班
詩人巴勒貝克
口蜜腹劍
披風後面
貪心的紫羅蘭
詩人
言語與誇誇其談者
․輯三 瘋子
我是怎樣成了瘋子
上帝
喂,我的朋友
稻草人
相伴夢遊
兩個修道士
聰明的狗
有求必應
七個自身
公正
狐狸
聰明的國王
宏願
新樂趣
另一種語言
石榴
兩隻籠子
三隻螞蟻
掘墓人
神廟臺階上
聖城
善神與惡神
敗中有勝
夜神與瘋子
面孔
更大的海洋
被釘在十字架上
天文學家
最大的渴望
小草與秋葉
眼睛
兩個學者
當我的憂愁誕生時
當我的歡樂誕生時
完美世界
․輯四 流浪者
流浪者
衣服
兀鷹與雲雀
情歌
淚與笑
市集上
兩位儲妃
電閃
修士和禽獸
先知與少年
珍珠
肉體與靈魂
國王
沙灘上
三件禮物
和平與戰爭
舞女
兩個守護神
雕像
交換
愛與憎
夢
瘋子
青蛙
法律與立法
昨天·今天·明天
哲學家與鞋匠
建橋者
扎德土地
金腰帶
紅土
圓月
出家的先知
陳年佳釀
兩首長詩
羅絲太太
鼠與貓
詛咒
石榴
一神與多神
如此聾妻
探尋
權杖
路
鯨魚與蝴蝶
和平感染
樹影
古稀之年
尋找上帝
大河
兩個獵人
另一個流浪者
․附錄:紀伯倫生平及著作
◢ 輯一 沙與沫
一
在這沙灘上,我徜徉到永遠,徜徉在沙與沫之間。
漲潮時,海水會抹去我的腳印,
風會把水沫吹至遠方,
而海和海灘會存在到永遠。
二
一次,我手裡攥著一把霧靄,我把手伸開,忽見霧靄變成了一條蟲子。
我握住手,再次伸開,卻見掌中有一隻鳥兒。
我合上掌,第三次伸開,忽見我的掌心上站著一個人,那個人愁容滿面,仰望高天。
我合上掌,又張開時,只見掌中僅存霧靄。
但是,我卻聽到了一支歌,曲調是那樣的甜潤。
三
僅僅在昨天,我還自以為是碎片,不住顫抖,雜亂無章,運行在生命的蒼穹之間。
現在我已知道,我就是蒼穹,生命是在我心中運動著的、排列有序的碎片。
四
他們醒時對我說:「你和你生活的那個世界,不過是無際大海邊上的無盡沙灘中的一粒沙子。」
我夢中對他們說:「我就是無垠的大海。大千世界不過是我的岸邊的幾粒沙子。」
五
有一次,一個人問我:「你是誰?」我一時竟不知該說什麼。
◢ 輯二 暴風集
〈掘墓人〉
被生命陰影遮蓋著的谷地裡,遍布屍骨和骷髏。在一個霧掩繁星、寂靜可怖的夜裡,我獨自漫步在谷中。
那裡有一條血淚河,蜿蜒如蝮蛇,狂奔如罪犯。我站在河邊,靜聽幽靈竊竊私語,凝目注視著空濛遙遠、虛無縹緲。
夜半時分,幽靈隊伍傾巢出動,只聽沉重的腳步聲漸次向我走近。我凝神望去,但見一可怕巨影站在我的面前,我禁不住驚恐呐喊:「你們想要什麼?」
他用兩隻亮燈似的眼睛望著我,爾後從容不迫地回答:「我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
「請不要打擾我,走你的路吧!」我說。
他微笑著:「我的路就是你的路。你去哪裡,我去哪裡,你在哪裡停步,我在在哪裡駐足。」
我說:「我是來求取孤獨的,你就讓我獨自呆些時候吧!」
「我就是孤獨,你何必怕我呢?」
「我並不怕你。」
「你既然不怕我,又何必像被風吹的甘蔗一樣,瑟瑟戰慄不止呢?」
我回答:「風拂動我的衣衫,故衣衫抖動;而我,並未顫抖。」
他哈哈大笑,笑聲若狂風呼嘯。他說:「你是個膽小鬼,明明怕我,卻怕說怕我。你面臨雙重恐懼,卻企圖竭力掩飾,你的欺騙脆弱如同蛛網,你想令我發笑,惹我生氣。」
他在一塊石頭上坐下來,我也迫不得已坐下,注視著他那表情嚴肅的面孔。
僅僅了過片刻,在我看來像過了一千年似的。他用嘲弄的目光望著我,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我回答說:「我叫阿卜杜拉。」
他說:「名叫『安拉的奴僕』,安拉的奴僕何其多,而安拉又是何其苦累其奴僕啊!你何不把自己稱作魔鬼的主人,以此為魔鬼帶來新的災難?」
「我名叫『安拉的奴僕』,這是個親切的名字,是父親在我出生那天給我起的名字,不便更改。」
「兒子的災難就在父親的饋贈之中。誰不拒絕父輩和祖輩的禮物,誰便永遠是死神的奴隸,直至死去。」
我邊點頭,邊思考著他的話,回想著記憶中與他的情況頗相近似的夢幻畫面。之後,他又問我:「你是幹什麼的?」
我回答:「我作詩並發表,以便把自己有關生活的看法展示給人們。」
他說:「這是一種被廢棄了的舊職業,無益於人,亦無害於人。」
「我日日夜夜做點什麼才能有益於人呢?」我問。
「你可以把掘墓作為職業,也好清除堆積在人們住宅、法院和寺廟周圍的屍體,讓人們舒身怡神。」
「我沒發現住宅周圍有堆積的屍體呀!」我說。
他說:「你用幻想的眼睛觀察,便會發現人們在生活暴風前戰慄、顫抖。在你看來他們還活著,其實他們生來就是死人,但卻沒有找到掩埋他們的人,故被拋在地上,腐爛發臭,臭氣熏天。」
我的恐懼感消失了。我問:「活人和死人在暴風前都會顫抖,又如何區分已死与活著呢?」
他說:「死人在暴風前顫抖,而活人則跟著暴風奔跑,只有暴風平息下來,他才止步。」
其時,他手托下巴,前臂灑然外露,肌肉豐滿堅實,活像冬青槲樹幹,充滿力量與生氣。他問我:「你結婚了嗎?」
我回答:「我結婚了。我的妻子是位窈窕淑女,我很愛她。」
「你的過失和缺點太多了。結婚是人屈從於習慣勢力的表現。你若想得到解放,那就休掉你的妻子,過獨身生活。」
「我已有三個孩子,大的剛會玩木球,小的才咿呀學語,還說不成話,我如何擺置他們呢?」
「可以教他們挖墳坑,給每人一把鍬,就不要管他們了。」
「我無能力獨處幽居,已習慣于生活在妻兒中間;假若離開他們,我也便失去了幸福。」
「在妻兒中間生活,不過是放著白福不享,甘心去受黑罪。不過,假若非結婚不可,那就要與一位仙女結伴。」
我感到驚異,忙說:「世上本無天仙,何必欺騙我呢!」
「好一個愚蠢的年輕人!無仙之說,決非真話;誰不信仙,便屬於猜疑與模糊世界。」
我問:「仙女也有風雅與姿色嗎?」
他答道:「她們的風雅永不消退,她們的姿色永不凋謝。」
「讓我見見仙女,我就信以為真了。」
「假若你能夠看見仙女,並且能觸摸到她,我也就不讓你與她結婚了。」
「看不見、摸不著的妻子,又成何益呢?」
他答道:「益處來得緩慢,可導致世間生靈及那些面臨暴風發抖,但不隨之走動的死物統統滅亡。」
他轉過臉去,片刻過後又問我:「你信什麼教?」
我回答:「我信仰安拉,敬重諸位先知,崇尚德行,對來世抱有希望。」
他說:「這些詞語均系先輩整理,爾後供你的雙唇引用。然而純粹的事實,則是你只信仰你自己,僅敬重你自己,只崇尚你的個人愛好,只求你自己永世長存。當初,人就崇拜自己,按照個人的不同愛好和願望,為自己起各種各樣的名字,時而稱自己為『伯阿勒』,時而稱自己為『木星』,時而又把自己稱為『安拉』。」
旋即他笑了,譏諷、嘲弄的面紗後綻現出一副笑臉。他接著又說:「可是,那些崇拜自己的人是多麼奇怪呀!其實,他們的靈魂不過是腐爛發臭的屍首罷了!」
一分鐘過去了。我一直在思考著他的那些話,發覺其中有比生更更離奇的含義,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有比真理更深刻的哲理。我的思想終於在他的外觀與內涵之間徘徊起來。我想弄清他的秘密與隱私的念頭油然而生,禁不住高聲問道:「假若你信主,就請你以你的主起誓,告訴我,你是何許人?」
「我是自己的上帝。」他回答。
「你叫什麼?」
「瘋神。」
「生於何地?」
「無地不生。」
「何時降生?」
「無時不生。」
「你從何人那裡學到這些哲理,又是誰向你吐露了生命的奧妙和存在的奧秘?」
他回答:「我不是哲學家,哲理不過是人類懦弱品性的一種。而我,則是一個強大的狂
人。我行走時,地球在我的腳下顫動;我停下腳步時,群星佇列與我一同止步。我從魔鬼那裡學到了嘲弄人類的本領,我與仙王共處,與夜下暴君做伴之後,方才弄清了存在與虛無的秘密。」
「你在這崎嶇的谷地裡有何事幹?你又如何打發自己的黑夜與白天?」
「清晨,我褻瀆太陽;午間,我詛咒人類;傍晚,我嘲弄自然;夜來,我膜拜自己。」
「你吃什麼,喝什麼,又睡在哪裡?」
他答道:「我和時間、大海一樣,永無睡眠。但是,我們食人肉,飲人血;只有使人喘息,我們才覺甘甜。」
這時,他站起來,雙臂交叉胸前,然後凝視著我的雙眼,用深沉、穩重的語調說:「再見吧!我要到魔鬼與暴君結合的地方去了。」
我急忙喊道:「且慢!我還有一事要問。」
他的部分身軀已隱沒在夜霧之中,只聽他回答說:「瘋神是不給任何人以寬限時間的。再見!」
頃刻間,他的身影消失在夜幕裡,再也看不見他,只留下我一個人。我害怕,我茫然,無論對他,還是對我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當我抬腳離開那個地方候,聽到他的聲音回蕩在那些高大岩石之間:
「再見!再見……」
第二天,我休掉了妻子,與一位仙女結為伉儷。後來,我給我的每個孩子一把鍬和一把鏟,並對他們:「去吧!看見死人,就把他們埋在土裡去吧!」
自那時到現在,我一直在掘墳坑,埋葬死人;可是,死人太多,卻只有我一個人挖呀埋呀,沒一個人來幫忙!
◢ 輯三 瘋子
〈我怎樣成了瘋子?〉
這是我的故事。我要把它講給每位希望知道我怎樣成了瘋子的人。許久之前,眾神靈尚未誕生,我從酣睡中醒來,發現我的所有面具——我在地球上的七生中所鑄就並使用的七種面具——全被盜走。於是,我裸露著臉,奔跑在擁擠不堪的大街上,大聲呼喚人們:「抓賊!抓賊!可惡的盜賊!」男男女女都笑我,有的人害怕,驚恐地逃回家去。
來到城市廣場,突見一青年站在房上,大聲叫嚷:「眾人們,這個人是個瘋子!」我剛一抬眼看他,陽光便第一次親吻了我那裸露的臉。陽光第一次吻我那裸露的臉,我的靈魂裡燃起了熱愛太陽的火焰,我再不需要面具了,我彷彿在神志恍惚狀態中呼喊:「祝福啊,祝福!為盜竊我的面具的賊祝福!」
就這樣,我變成了瘋子。可是,我卻因為這種癲狂,得到了自由和解脫:離群索居的自由,避免人瞭解我的解脫;因那些瞭解我的人,總想奴役我們的某些東西。
然而我不能為這種解脫感到多麼豪邁。因為盜賊,即使身入監牢,也不擔心受別的盜賊的侵害。
〈上帝〉
當我的雙唇第一次顫動說話時,我登上聖山,呼喚上帝道:「主啊,我是你的奴僕。你的隱祕意志是我的法律。我將終生服從你。」
上帝沒有回答我,而是像風暴吹過,消失在我的視野。
一千年之後,我第二次登上聖山,對上帝說:「造物主啊,我是你的手制之物;你用大地上的泥土將我捏成人形,又注入你高貴靈魂的香氣,使我有了生命。我的一切都受惠於你。」
上帝沒有回答我,猶如千面翅膀,從我上空掠過。
一千年後,我又登上聖山,第三次呼喚上帝:「聖父大人,我是你的愛子。你以憐憫、慈愛之情將我生養,我必用敬慕、崇拜之心繼承你的王位。」
這一次,上帝也沒有答話,如同遮障遠山丘陵的雲霧,消失在我的眼前。
一千年之後,我登上聖山,第四次對上帝說:「英明大智之神,完美無缺之神!我是你的昨日,你是我的明天。我是你在黑暗地下的根,你是我在光明天上的花。我們同在太陽面前生長。」
其時,上帝憐憫我,彎腰俯身,對我一陣耳語,洋溢著溫馨、甜潤之意;恰如海納溪流,上帝將我抱在他那寬厚的懷裡。
我走到山谷平原,上帝已在那裡。
◢ 輯四 流浪者
〈流浪者〉
我在路口上遇見他。他除了身上穿的和手杖,一無所有,面帶沉痛神情。相互問好之後,我說:「請到我家作客吧!」
他接受了邀請……
我的妻兒在門口迎接我們,他對我們微笑,他們歡迎他的到來。
賓主一道圍桌坐下,全家人為見到這麼一位蒙著神秘色彩、心意寂靜無聲的稀客感高興。
晚飯後,我們圍火而坐,我開始問他的遊歷。
那夜及次日,他給我們講了許多故事。但我現在向你講的,只不過是他痛苦經歷中的要點,雖然他講的時候他是那樣心平氣和。這些故事是他路途風塵的痕跡,也是他承受艱難困苦的部分收穫。
三天之後,客人離去之時,我們不覺客人已經離去,只是覺得他是我們當的一員,仍在家外的花園裡,還沒有走進家門。
〈衣服〉
一天,美神與醜神相遇在海岸。各自問對方:「你游泳嗎?」
二神脫下衣服,下海搏風鬥浪。僅過片刻,醜神回到岸邊,穿起美神的衣服走了。
美神離水回到岸上時,發現自己的衣服不翼而飛,只好穿起醜神的衣服離去。
自那天起,男男女女在辨別美神與醜神時,每每認錯。
然而有那麼一些人,他們曾仔細端詳過美神的容貌;儘管美神身著醜神的衣裳,依然能認出美神。還有一些人,能夠認出醜神;雖然醜神穿著美神的衣裳,卻瞞不過他們的眼睛。
【導讀】融匯東西筆墨間――紀伯倫四書簡介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我一直在思考他的那些話,發覺其中有比生更離奇的含義,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有比真理更深刻的哲理」,這是紀伯倫(一八八三―一九三一)在《暴風集》的〈掘墓人〉一文中,「我」與一位號稱是「自己的上帝」之「瘋神」的對話反應 。閱讀、思考紀伯倫的作品,不時也有類似的感覺,因為他的文字中固然有明晰可解、溫馨撫慰、直指人心之處,但也有深奧難解、玄奇詭異、幽冥怖畏之處,令人既著迷,又沉思,甚至悸動、傷痛。
紀伯倫於中東、美國與歐洲的經歷,造就他熟練的雙語能力與多元的文化涵養,從東西方文學與文化傳統,如基督教聖經、蘇菲神祕主義、歐美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汲取靈感,並以母語阿拉伯文及純熟的英文從事創作。他的作品闡述愛、生命、自由、靈性、自然以及人類處境等普世主題。第一本書是一九○五年於紐約以阿拉伯文出版的《音樂短章》。代表作《先知》一九二三年於紐約以英文出版,紀伯倫特為此書繪製十二幅全頁插圖,與詩意散文相得益彰。此書成為紀伯倫顛峰之作,至今已譯為一百多種語言,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多少年來一直激勵、撫慰著世人的心靈。
紀伯倫與中文世界淵源甚深,咸信是第一位譯介入中國的阿拉伯作家。一九二三年九月,茅盾在《文學周刊》刊登了他的五首散文詩譯作,「揭開了中國─黎巴嫩、中國─阿拉伯文化交流嶄新的一頁」。紀伯倫作品最早的中文單行本為劉廷芳翻譯的《瘋人》,一九二九年由北新書局出版。最著名的則是冰心翻譯的《先知》,一九三一年由新月書店出版,是中國大陸最廣為人知的譯本。
臺灣的第一本紀伯倫譯作《先知》出自王季慶,一九七○年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譯者在〈《先知》與紀伯倫──代序〉中提到自己初讀此書時,「心中充溢著『狂喜』」,繼而「以傳教般的熱情向人推介這本書。」《先知》空靈剔透的文字與超凡脫俗的思想,為當時的臺灣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許多人為之著迷,蔚為暢銷書。猶記得七○年代初期,筆者自南投山村來臺北念大學,讀到《先知》時的悸動與驚艷。為了撰寫本文,事隔五十多年,筆者特地走訪臺北重慶南路三民書局,赫然發現架上擺了九種繁體字版的《先知》,精裝、平裝、中文版、英漢對照版、圖文版、譯註版,琳瑯滿目。距離此書於美國問世一百○二年之後,太平洋彼岸的海島竟有如此盛況,足證紀伯倫的恆久魅力與普及人心。
《沙與沫》繼《先知》之後一九二六年於紐約以英文出版,兩書都運用生動的比喻、鮮明的意象、巧妙的象徵,以詩意的散文,探討有關人類存在的普世議題,展現了獨特的「紀伯倫風」。然而在結構、語氣與手法上卻迥然有別。《先知》有一個清晰的敘事框架,以先知阿爾穆斯塔法為主角,道出了一系列、有關二十六個主題的睿智洞見。相形之下,語錄體般的《沙與沫》既沒有敘事框架,也沒有中心人物,而是三百二十三則獨立的格言,看來各具深意,彼此間偶有連結,卻無明顯結構可循。
再就視角而言,《先知》透過獨一無二、超凡脫俗的高人,應他待了十二年的奧菲利斯當地居民殷殷祈請,慈悲提供臨別贈言與開示。反之,《沙與沫》中沒有特定的人物,而是一則則零星的探詢與省思,包含了批判與憤世之語。讀者面對的是靈光乍現、吉光片羽,宛如一顆顆明珠般的箴言、警句,至於能否、或有無必要串成戒指、手環、甚至項鍊,則視個人而定──很可能散落一地的晶瑩珠玉,更符合作者寫作的初衷。質言之,《先知》與《沙與沫》,一為高高在上、悲智俱全的先知之諄諄教誨,指示美好境界,鼓舞人心;一為芸芸眾生中的深思者之觀察、感想、反省、詰問,其中不乏對立與矛盾。
本書收錄的第二本《暴風集》比上述二書稍早,一九二○年便以阿拉伯文出版。全書三十一篇,內容正如書名所示,可謂以狂飆之風,猛力吹向世間的不公不義。《沙與沫》由精簡有力的格言組成,特色為零散、片斷、非線性。《暴風集》則是短篇故事與散文詩的組合,各篇起承轉合結構完整。就內容而言,《沙與沫》和《暴風集》都探討人性的光明與黑暗,批判社會的舊習陋俗。若說《沙與沫》以一則則格言警句,點狀地探究、甚至針砭芸芸眾生的虛偽愚癡無明,尋思人類的本質、人性的善惡、制度的腐敗、自然的破壞,其基調為內省、形而上的哲思;那麼《暴風集》便是以敘事性、戲劇性、批判性的手法,透過具體的角色、生動的場景、對立的事件,呈現窮人的苦難、權貴的跋扈、同胞的墮落、社會的弊病、價值的錯亂、世間的不公,主題與感情的表達更為直截了當。書名中的「暴風」,既是面對人間不公不義時,內心生起的強烈風暴與摧毀力量,也象徵掃蕩陋習、除舊布新的願景與能量,在批判人世的虛偽庸俗的同時,喻示了更超脫的真理與靈性之道。
本書收錄的第三本《瘋子》比前三者更早問世,於一九一八年出版,為紀伯倫最早的英文著作,標示其寫作生涯的新起點。全書三十五篇,篇幅僅約《暴風集》的三分之一。每篇篇幅短小,甚至僅有三行。在這本寓言與散文詩集中,「瘋子」是貫穿全書、反覆出現的象徵。然而此人並非真瘋,而是不同流俗的獨醒之人,因與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以致被貼上「瘋子」的標籤。紀伯倫以寓言故事暗示,服膺主流社會固然可換得安全感,然此人寧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不願扭曲自我、喪失主體性。作者藉由個人∕社會、獨立∕從眾、自由∕枷鎖的二元對立,敦促世人直面真實自我,發掘本來面目,確立一己方向,追尋個人目標。
本書收錄的第四本《流浪者》於紀伯倫逝世次年、即一九三二年以英文出版,總計五十二篇,讀來與十四年前的《瘋子》頗有相似之處,也是以特定的形象――此處為「流浪者」――來象徵特立獨行之人,喻示一己如何在充滿虛偽與誘惑的塵世中,抛棄舒適圈,大膽踏上追求靈性之旅,尋求生命安頓之處。相較於《瘋子》,本書的基調溫潤平和,手法曲折委婉,由「一位蒙著神祕色彩、心意寂靜無聲的稀客」,以「心平氣和」的口吻,向接待他的全家人訴說他「路途風塵的痕跡」,以及「承受艱難困苦的部分收穫」,再經由主人轉述這些故事。流浪者既是自己人生旅程的踐履者,也是沿途眾生的觀察者,更是主人盛情款待三日的說故事者。書中的寓言故事多元繁複,蘊含哲學與靈性意義,值得品味。
綜而言之,這四本書以直截了當的名稱,簡潔雋永的文字,金句般的格言警句,言近旨遠的寓言故事,高遠深幽的意境,生動的意象與象徵(堅硬渺小如「沙」、脆弱短暫如「沫」,迅疾猛烈如「暴風」,卓爾不群、離世絕俗如「瘋子」、「流浪者」),出入於散文、詩歌、故事與哲思之間,形成獨特的「紀伯倫風」。作家往往藉由二元對立的手法,摒棄物質主義與群體主義,批判傳統習俗與社會主流觀念,探索愛、自由、生命、死亡、真理以及個體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宇宙間的關係,強調堅持理想、自成一格者的價值與意義。
譯者李唯中先生秉持著「文學能使人變得更好」的信念,以及「把自己從外國文學作品中看到的美和愛傳達給讀者」的初心,多年投入文學翻譯,為中文圈阿拉伯語翻譯界的翹楚,尤以《一千零一夜》(全譯本)與《紀伯倫全集》廣受推崇。前者已有繁體字版問世,後者中的多部譯作此次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引進,讓繁體字版的讀者有機會廣泛接觸、深入了解紀伯倫不同時期與風格的作品。
至於閱讀順序,可依本書編排(《沙與沫》、《暴風集》、《瘋子》、《流浪者》),由言簡意賅、發人深省的格言體開始,再進入寓言故事與散文詩;也可依四冊出版時序(《瘋子》、《暴風集》、《沙與沫》、《流浪者》),略窺紀伯倫的心路歷程以及內容與形式的發展;當然也可契時契機,隨緣隨興。在AI泛濫、假訊息流竄的今天,不妨重拾詩哲之作,享受一方閱讀淨土。
二○二五年八月十三日
臺北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