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自1957年問世以來歷久不衰的經典之作,
不僅帶動億萬條Levi’s牛仔褲與無數蒸汽咖啡機的熱銷,
更讓一整代年輕人義無反顧踏上旅途⋯⋯
1999年繁體中文版登場,如今重新整裝,改版再啟程!
.1957年凱魯亞克關於自由和漫遊的經典小說,定義了「垮掉的一代」
.引領了公路書寫,毫無虛矯真實地展現底層邊緣青年的生活、夢想與困境
.開創自發性散文體(spontaneous prose)不打草稿、不修、不停筆的實驗式書寫方式
.「『垮掉的一代』其實是懷抱宗教情懷的一代」「他們的實際旅程是發生在內心裡的。」
.這趟旅程很吵,也很誠實;這些年輕人的失控日記,反而比任何經典還真
.將近70年了,這本書從來沒下過車,還是現今影響文化界最重要的書之一
【內容重點】
「我目睹我這一代最優秀的心靈被飢餓的、歇斯底里的、赤裸裸的瘋狂所摧毀⋯⋯」 ,美國「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點燃了一場文學與自由的風暴,而本書作者傑克・凱魯亞克,正是這場風暴的靈魂代言人。這部自傳體小說敘述一群美國遊子在美國這片大地,從容地來回遊走,展開一場他們稱為「旅途上」的逐夢歷程,呈現出「美國拓荒本能的復甦和這種復甦在這一代美國人身上的體現。」被譽為「現代美國史詩」。
書中主角索爾‧帕拉代斯(Sal Paradise)──一位青年作家,懷揣口袋中所剩無幾的幾塊錢,只為了回應朋友的一句「來舊金山吧」,便從紐約啟程,踏上與其他有趣的靈魂會面的旅程。沿途靠搭便車、巴士與步行前進,旅途顛簸、波折重重,卻也因此充滿了純粹而真實的熱情。
這本書也是對美國大地的致敬,描繪了它的廣邈、詩意、哀愁和傷感,體現了在無盡公路上暢旅的自由感,在擁擠的城市中的空虛,對一九五○年代美國弱勢族群的同情論調,以及垮掉的一代失去生命目標卻又不甘平庸的掙扎、焦躁和自毀。書中的許多角色都是垮掉的一代的核心人物,以化名出現在書內。這是一本寫給美國,也是寫給每一顆流浪靈魂的書。
凱魯亞克的寫作手法深受爵士樂啟發,尤以咆勃(Bebop)爵士樂、後期的佛教思想(雖然他本人是天主教家庭出身),以及朋友尼爾‧卡薩迪寄給他的長信「瓊.安德森的書信」(Joan Anderson letter)都給了他許多靈感。他花了七年漫遊,但據說他僅用三週不眠不休,便寫成這部小說初稿。一開始《旅途上》頻頻被出版商排拒,理由是文體太過實驗與「政治不正確」的論調而屢遭退稿。直到1957年,維京出版社(Viking Press)才慧眼青睞這部小說,但社方仍要求凱魯亞克把全書重新修訂一遍,而這一再修訂就花了他四年的時間。交稿後,出版社甚至又再做了一番刪節和修改。在等待維京出版社付梓的同時,凱魯亞克只能靠打工維生,做過森林瞭望員與火車煞車員。
然而,《旅途上》出版後如星火燎原,不只是文學的事件,更成了文化現象!你讀到的將不只是故事,更是一股躁動,一種時代的裂縫,一場自由靈魂的叛逆冒險。如果你也曾夢想過,只帶一本書、一把吉他、或一張車票,就此出發,那麼,帶上這本書的精神,啟程吧!
◎OPEN精選系列|經典重啟,閱讀再出發
▍系列簡介
【OPEN精選】是臺灣商務印書館於2025年推出的全新經典再造書系。本系列從過去廣受好評的【OPEN】叢書中,精挑細選出兼具思想深度與時代意義的代表作,重新編修、裝幀出版,邀請重量級學者或作家專文導讀,賦予經典當代生命力,讓經典不再遙遠。
▍我們的期望
【OPEN精選】讓這些歷久彌新的經典,在2025年以全新姿態再次走入讀者心中,陪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思考人性、尋找價值、重新出發。
專文導讀
雷光夏 /音樂創作人
誠摯推薦
陳德政 / 作家
公路冒險家 / 火花羅
梁永安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翻譯工作者,譯有《盲眼刺客》、《啓蒙運動》、《帕德嫩之謎》等。
導讀── 改變時間流動的速度 / 雷光夏(音樂創作人)
序言/ 安.沙特爾(Ann Charters)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序言】/安.沙特爾(Ann Charters)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四日午夜前不久,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和同居女友喬伊絲步出她位於紐約市上西區的公寓,走到第六十六街與百老匯街交界的一個報亭,等待送報車把《紐約時報》送來。出版商告訴過他,第二天的《紐約時報》會有他小說《旅途上》的書評。報紙送來後,他們站在街燈下,翻開「時報書評」版。為《旅途上》寫書評的人是吉爾伯特.米爾斯坦恩(Gilbert Millstein),他這樣寫道:
《旅途上》是傑克•凱魯亞克的第二本小說,在任何以追逐潮流為務,注意力碎散和感受力紊亂的年代,有像這樣一部真誠的藝術品出版,都會是大事一件。這部小說,不但寫得漂亮,也是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凱魯亞克幾年前名之為「垮掉的一代」--最清晰和最重要的宣言。
在二○年代的小說中,沒有一部比《太陽照樣升起》更有資格被視為「失落的一代」的聖經,同樣的,《旅途上》也勢將成為「垮掉的一代」的聖經。
凱魯亞克和喬伊絲把報紙帶到附近一家酒吧的廂座中,在昏黃的燈光中把書評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回憶錄《小角色》(Minor Characters)裡,喬伊絲回顧了當時的情形:「傑克不斷搖頭,仿彿是搞不懂為什麼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快樂。最後,他們回公寓去睡覺。這是傑克生平最後一次以無名小卒的身分就寢。第二天早上,電話把他挖了起來,他成名了。」
只不過,第二天早上打電話來的記者,關心的都只是「垮掉」 一詞究係何解,而非小說本身;終其一生,凱魯亞克被記者問到的,都是這個問題。大家對「垮掉的一代」這麼感興趣,還有一個原因。前些時候,凱魯亞克的好朋友艾倫.金斯堡才因為出版詩集《嚎叫》(Howl and Other Peoms),而以淫穢罪被起訴,在三藩市引起廣泛注目與討論。法官最後的判決是,金斯堡的詩具有「救贖性的社會意義」。金斯堡把《嚎叫》提獻給幾個老朋友:卡爾.所羅門(Carl Solomon)、傑克.凱魯亞克、威廉.巴洛茲和尼爾.卡薩迪。《嚎叫》一詩以這樣的詩句起始(也是最常被報紙徵引的詩句):「我目睹我這一代最優秀的心靈被飢餓的、歇斯底里的、赤裸裸的瘋狂所摧毀……」於是,「垮掉的一代」成為了流行,而凱魯亞克則被認定是它的代言人。
人們認定,凱魯亞克寫作《旅途上》,目的是為一個新的世代下定義。新聞記者沒興趣知道,凱魯亞克本人是誰,他寫《旅途上》花了多少時間,或他投身寫作的目的何在。據喬伊絲回憶面對記者千篇一律的問題,凱魯亞克起初表現得出奇的有禮貌和有耐性。他對記者解釋,「垮掉」這個字,是他十年前從時代廣場上一個毒品掮客赫伯特.胡克(Herbert Huncke)口中聽來的,胡克用它來形容一種極度興奮過後的筋疲力竭感。不過,凱魯亞克又指出,在他的用法裡,「垮掉」(beat)一詞也和天主教的「臻於至福」(beatific)概念有關。(天主教形形容那些可以在天國裡直接目睹上帝聖容的人為臻於至福)。這種思路讓大部分採訪者都摸不著頭腦。他們想要的,是個一目瞭然的定義,而非一個跟宗教牽扯不清的解釋。
凱魯亞克告訴採訪者,他用了七年時間去旅行,但只用了三星期寫小說。沒想到這又成為話柄。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史蒂夫•艾倫對以暢銷作家身份受訪的凱魯亞克謔稱,換作是他,會寧願用三星期來旅行,用七年寫小說。作家卡波特(Truman Capote)也不以為然地表示:「那不是寫作,只是打字。」這些挖苦最終引起了凱魯亞克的抱怨:「美國作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非要受形象販子和媒體怪獸騷擾不可的?」媒體的反應是那麼偏頗,以致要再等上一代人,凱魯亞克嚴肅作家的身分才獲得肯定,他獨特的文體和有激發性的生活觀點也才受到正視。《旅途上》出版沒多久就登上美國經典小說的殿堂,但凱魯亞克獲得美國經典作家的地位,卻要晚上很多。
《旅途上》出版當年,凱魯亞克三十五歲。回顧起來,我們似乎可以把他的寫作事業區分為前後兩期:在前期,他為寫作和推動《旅途上》的出版而絞盡腦汁,但在後期,他所致力的,卻是讓人們忘掉他出過這本書。《旅途上》帶給凱魯亞克兩個苦惱,一是人們認定他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二是人們認定小說中那個令人目眩的角色--狄恩.莫里亞提--就是他本人的自畫像。雖然凱魯亞克再三重申,書中代表他的,不是狄恩.莫里亞提,而是那個跟在莫里亞提屁股後面四處跑的索爾.帕拉代斯,但媒體根本充耳不聞。
媒體無論是對「索爾.帕拉代斯」還是凱魯亞克本人都興趣缺缺。當凱魯亞克告訴記者,他來自一個法裔加拿大家庭時,他們就會擱下紙筆;當他告訴記者,他愛美國,因為美國對他雙親敞開大門時,他們就會左顧右盼;當他告訴記者,他不是一個「垮派」,而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神祕主義者」時,他們都認為他開玩笑。在記者的心目中,這一切的分量,都遠遠不能跟「狄恩.莫里亞提」這個精力過剩的角色或「垮掉的一代」的出現相比。不過,《旅途上》的意義畢竟不僅止於一則報紙頭條,而凱魯亞克的聲音在經過多年的呼喊後,也終於被聽到。(未完)
【導讀】改變時間流動的速度 雷光夏(音樂創作人)
你是否曾見過某人,談起自己的驚人旅行經歷──絕非物質豐厚,只是一個隨身行囊、也許加上破爛交通工具,跋涉到近乎邊界的地方,跟當地人過過他們的生活幾天,再離開。
我印象中認識的有兩位。
一位是較我年輕許多的旅行者,他後來成為了傑出的報導寫作者。很巧地,和他的相識也是在某次東部旅途中。
另一位是我的父親。父親描述的事件總是太驚人,讓我誤以為是虛構的。
(不過,後來證實都是真實的!)
你是否曾想過:拋棄身邊監視著自己的社群,帶著幾本書上路。
那樣的旅程,值得幾天、幾個月,值得幾萬公里、值得認識新的人、值得讓自己在暫時迷惑的片刻。
以自己所處之地為中心點,以同心圓向外擴散的旅次──
記得幼時跟父母去過通宵、頭份訪友。少女時期忽而去了東京、夏威夷、舊金山,之後跟隨紀錄拍片去北京、湘西、雲南、上海、福建,再後來,旅遊足跡擴散歐洲,也短暫到過南美洲、非洲。
還有與我的一群朋友,夏日去望安島小住,我們在午後溫暖的海裡游泳,晚上坐在借宿的老三合院門口,吃著零食嘻嘻哈哈聊天。
也許是因為滿天的星星與友伴,讓那些平靜的夏天,有了非常華麗的感受。
接著,和許多人一樣,我的旅行忽然停止了。
․
不知道為什麼,「On the Road」 這幾個字一直在心上。
家裡的書架並沒有這本書──我當時甚至不知道它應該是一本書的名字。
而「Beat Generation」這個詞,在多年前聽朋友提過後,就再也沒忘掉。
現在,才一併知道了他們所代表的事物。
究竟是何等世代力量與歷史殘影,讓一九五七年發表的這本書──描述一九四○年代中葉,一位青年在美國大地的旅行,讓人如此好奇深探?
有幾位曾改變世界的「大旅行」者,皆出自中產階級家庭──(比如青年時代展開南美摩托車之旅的切‧格瓦拉)《旅途上》作者傑克‧凱魯亞克亦如此,他甚至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有著英俊外表、良好家教與知識訓練。
當時二十來歲的凱魯亞克,搭巴士、搭便車、坐朋友的順風車,在那片廣漠美國大地上來回穿越奔馳。以第一人稱的「我」作為敘事的觀點,名字不同(在書中他叫做索爾),但那確實就是他自己。
小說裡的每個角色,也都有真實中在他身邊對應的人物——
那些人物,套句他書中的主角形容初見加州的話:「狂野、汗流浹背、重要、是孤獨的人、流亡的人和古怪的情人......」,「每個人不知怎麼地看起來都像是破敗、英俊、頹廢的電影演員。」
從這些角色提煉出來的意義非凡——那便是他們所自稱的: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
角色們如天神般降落在他的生活四周,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找出某種文體,記錄他們、寫下他們真實發表過的那些荒唐的、或神聖的意見,以及有時根本見不得人的惡行。
在一次訪談中凱魯亞克自己提到,《旅途上》這本書,僅花三週便寫完,但他卻花了七年的時間去旅行。
這個說法,令當時的某些評論者忿忿不平。如名作家卡波特(Truman Capote)就曾說:「那不算寫作,是打字。」
本書導言人,學者安‧沙特爾(Ann Charters)也詳細記錄:「動筆於一九五一年四月初,至四月九日寫成三萬四千字,至四月二十日寫成八萬六千字。全書在四月二十七日寫竣,用來打字的長卷,加起來有三十六公尺長。」
多麽驚人。
事實上,這樣的寫作速度,我或可以試著理解:因為,用我所更熟悉的音樂來比喻,最好的靈感,有時不是來自樂譜上的塗塗抹抹,而是當你的手放在樂器上的那一刻時,它帶領你去的那個聲響空間──場景和故事早已迅速建造好了,其實你只是負責將它演奏出來。
外在時間如何流逝,並不重要。
․
音樂。
凱魯亞克花了許多篇幅描述音樂。
那是咆勃音樂初現在這世界上的一九四○年代,擺脫了爵士大樂團已編寫好的合聲旋律,音樂家們開始增加音符的密度,把和弦行進複雜化,他們減少樂團人數,專注聆聽彼此,感受那些快速變換的臨時決定,與埋在即興中的默契。
演奏中的樂手,正在說著獨一無二、動人的情感語言。
「秤!踏!鼓手用兩根鼓棍幾乎把鼓打到了地窖去,與此同時,又把鼓聲打上了天花板,格噠格噠,砰砰!一個大胖子跳到了臺上,讓舞台沉了一沉,吱嘎作響。每當薩克斯風手停下來喘氣,為下一輪的獨奏作準備時,鋼琴手就會把十指張成鷹翅,猛敲在琴鍵上,讓整部鋼琴的每一根木頭、每一根金屬,都為之顫抖起來。接著,薩克斯風手跳到臺下,站在人群中間,向四方八面吹奏起來。他的帽子歪了下來,遮住了眼睛,有人從後面幫他把帽子扶好。」他這麼寫。
樂手們的身體姿態與眼神氣質,正是音樂的一部分。聽過現場音樂的人,一定都會這麼想。
凱魯亞克與他的那群朋友們,深愛著當時剛被發明出來的咆勃爵士這嶄新樂種,他們常在──一個夜晚,一間間換酒吧,只為跟隨他們喜歡的(但不知道名字的)薩克斯風手。
我後來查看過一些影像片段,原來,凱魯亞克曾跟隨咆勃爵士音樂錄製朗誦自己的詩作──我發現,真的沒有任何其他樂種,更適合當作朗誦他自己的文字的背景了。
那麼,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他那任性瘋狂的大旅行,那快速流暢、驚人的書寫……全都是以這類自由、天才、又激情的音樂為底色才開始進行的吧。
固然決定全以身邊人物為創作的主題,但這書寫與紀錄的文體其實不好鍊成──在那瘋狂寫作三週之前的數年之間,他已寫下不少相關的故事,而在那之後多年,他仍然試著就類似主題但不同視角改寫,他說,自己最終想追求的是一種不羈的形式(wild form)。
為何形式如此重要?
研究者說,凱魯亞克來自移民家庭──父母是加拿大魁北克的法裔移民,因此他的第一母語並非英語,而是一種法語的方言。終其一生,他便帶著那種局外人(outsider)的心情與敘事觀點。也許因此,更能與眾不同地、選擇非母語敘事的獨特樣態。
我記憶所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似乎也用非母語的第二語言──英語,完成他的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而我的作家父親雷驤那代的寫作者,有些人也模仿日文或俄文翻譯小說的特殊文法,作為有別於當時漢語風味的寫作文體。
․
「On the Road」 的精神,還存留在哪裡?那毫不在乎世俗的氣息,那總在追尋著什麼的漫長旅途。
這回,在一部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拍攝七○年代巴布狄倫(Bob Dylan)的影片中,我偶然看到年輕的狄倫與「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小說裡原形人物之一的艾倫‧金斯堡,兩人一同步行到凱魯亞克的墳前,在那陽光青草地上,他們坐在那兒唸了一首詩。
另一幕中,狄倫與(前戀人、戰友)瓊‧拜茲(Joan Baez)聊天,瓊讚賞狄倫寫作歌詞的速度一頁接一頁,狄倫說:我才沒有——那是凱魯亞克才做得到。。
年老後,似乎仍對誰都保持一點距離感的狄倫,很認真地對鏡頭說:「On the Road這本書影響我太大了,我認為凱魯亞克說的那條路,其實是指人生。」
․
關於「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究竟是什麼? 看到這本書的最後,也許你會和我一樣發現,凱魯亞克已在文中埋下他自己的定義:「Beat」的另一面是「臻於至福者」(Beatfic)的字根,字典上解釋,它竟然是帶著宗教性、是蒙福、聖潔又平靜的那種喜悅。
在寬廣的大地上,凱魯亞克描述隨著旅程展開:清晨金燦的巨雲、星星明亮而寂寞、即將升起的巨大的紅光,即將照耀西部那片褐色、蕭瑟的土地,再加上那些身在其中、奔來跑去的邊緣人角色摯友們……
這正是他心中美國風景的原型。他的美國夢。
看來是人渣的朋友們,其實擁有最純粹的靈魂,他們已在凱魯亞克筆下、在他心中的這片大地上封聖。
儘管世間其他人不以為然。
․
物質拮据的旅行者出發時,通常年少,不擔心風吹雨打,更不介意下一餐吃什麼。路上的困難,他們可以靠蠻力解決,或以小動物般的機警逃離。
他們出發時,厭倦了原本所處的一切──他們知道,在移動中,他們才有力量改變時間流動的速度,足以讓世界與自己的形狀逐漸清晰。
有些人回來,成了作家。(就像先前提過,我見過的那兩位。)
當然還有這本書的作者凱魯亞克。
也許,讀者您也是。
Bon Voy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