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商品為出版已久的書,出版已久的書容易產生些許的黃斑、或有些許瑕疵(例如:壓痕、褪色等),不影響內文閱讀。每本書況不盡相同,請考慮評估後再購買結帳,採取隨機出貨。如想進一步了解書況詳情,可以來信 cptw1897@gmail.com 、或點擊右上角「 客服 」留言詢問,感謝您支持臺灣商務印書館。
最初的過錯,第一次謀殺。幽靈大概都是從這類事情衍生出來的。
「三叉耙」是巨人,是魔鬼,是地獄來的海神波賽頓。舉起三叉武器插入腹部,一刺斃命,在被害人身上留下一排三個紅色窟窿。
「要殺人,至少得對其他人有熱情,能被捲入他們的風暴之中,甚至對他們所象徵的事物著迷。殺人必須有關係上的變質、有過度的反應,以及與他人的過度混淆。在這種混淆下,另一人不再是原來的他,而是能夠以犧牲者來對待的物體。」
如今酒精麻痺了肌肉,他便可以思索,可以開始嘗試看清終於隨海神影像從洞穴中冒出來的怪獸。可怕的祕密入侵者,頑強、高傲的兇手,他稱之為「三叉耙」。三十年前,那個始終在逃的殺人犯攪得他生活動盪不安。十四年間,他不斷追蹤、圍捕,每次都希望捉到他,卻又不斷讓行蹤飄忽的獵物逃脫,追了落空,繼續再追。多年後他還是又落後一步,他為此放棄希望,甚至失去弟弟。
為了摯愛弟弟的清白,探長尚-巴堤斯特.亞當斯柏格鍥而不捨的追查一樁樁三叉耙命案的真相,緊咬著已死的疑犯不放,他堅信新近的命案是「三叉耙」的復活宣告,力排眾議誓言將「三叉耙」緝捕歸案,但最後自己卻成了無家可歸、四處躲藏的國際通緝犯,他到底是聲名遠播的探長,還是人人懼怕的殺人犯?死者身上那三個染血的窟窿裡,究竟藏著什麼樣不可告人的黑暗祕辛?
弗雷德‧瓦格斯
善於挖掘過去的法國偵探小說天后──弗雷德.瓦格斯 Fred Vargas
從小立志要當拉手風琴的音樂家,長大卻成了專門研究中古世紀的考古學家。受到雙胞胎畫家姊姊的影響,以愛娃?嘉德納在電影「赤足天使」裡面的瑪利亞.瓦格斯(Maria Vargas)一角取了筆名。若你問她為何要寫偵探小說,得獎無數的她竟然說:「我不知道」。醞釀期奇長,一旦真正下筆,卻又振筆疾書,奇快無比,趁著夏日渡假期間,就可以寫出動輒十幾萬字的精采懸疑小說。她就是當今法國最受歡迎的偵探小說家──弗雷德.瓦格斯。
一九八六年就以《愛情與死亡的遊戲》(Les Jeux de l'Amour et de la Mort)一書嶄露頭角,獲得了當年專門鼓勵年輕作家的「干邑偵探小說獎」。沉寂了幾年之後,瓦格斯於一九九二年再度出擊,出版了《藍色圓圈之謎》(L’HOMME AUX CERCLES BLEUS),創造了家喻戶曉的慢郎中亞當斯柏格探長系列;此書也贏得了法國該年的「聖拿撒勒節大獎」。二○○一年《CLT》(PARS VITE ET REVIENS TARD)甫出版便「巴黎紙貴」,截至目前為止,已被譯成二十五種文字,並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出版發行,而光在法國的銷量就逼近三十萬冊,這對出版業相當發達、競爭激烈的法國文壇而言,益顯難能可貴。事實上,《CLT》除銷量成績相當可觀外,也獲得了無數獎項,不但一舉奪得二○○一年的「法國書商獎」,二○○二年時,又分別獲得全球最知名女性雜誌ELLE的「讀者大獎」以及「法語國家最佳偵探小說獎」,同時更以翻譯小說黑馬之姿,異軍突起,一舉拿下二○○四年的「德國偵探小說獎」,二○○五年還又獲得「歐洲青少年讀物獎」。此外,《CLT》更受到法國重量級的高蒙製片公司青睞,買下電影版權,並於二○○六年由「印度支那」大導演瑞吉?瓦涅執導開拍。瓦格斯的最新力作《海神疑雲》(SOUS LES VENTS DE NEPTUNE),把靠直覺辦案的亞當斯柏探長千里迢迢的拉到加拿大的魁北克。此書剛出版即盤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並在一個月內於法國一地狂銷十五萬冊。
得獎及暢銷當然是種榮耀,但是這種得到國內外肯定,受到各年齡層讀者歡迎,除偵探推理獎項外,連女性雜誌、青少年讀物等均授予殊榮的例子實不多見。而這正證明了一點,瓦格斯的偵探小說拒絕腥羶色,不嗜血,不煽情,相反的,她善用自己在歷史與考古上的豐富知識,配合風趣幽默的筆調、鮮明的人物角色、活潑貼切的用語,以及高潮迭起的情節,加深了故事內容的複雜性與趣味性,讓人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她筆下的偵探小說世界,最著重的就是:分析線索與發掘真相,這正與她在行的考古挖掘工作雷同──在表象之下,探索各個人物內心深處以及挖掘隱藏在各個事件背後的秘密。
此外,瓦格斯也很重視文字的韻律感,她說:「一本書,也是個音樂作品。」她還把偵探小說比成希臘悲劇:「得妥善利用各種善惡的配置,帶到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中,以減輕人類的憂慮。」而這種韻律感,這種古典文學的況味,在她的文字當中表露無遺,她那天馬行空的奇思幻想更與此韻律共舞,讓她的作品富有一種極富節奏感的詩意。弗雷德.瓦格斯 (Fred Vargas)
本名Frédérique Audoin-Rouzeau,1957年生於法國巴黎,專長為研究中古世紀歷史與考古。著作屢屢獲獎,連續多年蟬聯法國十大暢銷小說作家,光是「亞當斯柏格探長系列」作品在法國就累積超過數百萬冊銷量,並已譯成數十種語言在全球出版發行。其筆下的偵探小說世界,最著重的就是:分析線索與發掘真相,這正與她在行的考古挖掘工作雷同──在表象之下,探索各個人物內心深處以及挖掘隱藏在各個事件背後的祕密。
作品列表
山毛櫸的祕密系列
1995《山毛櫸的祕密》(Debout les morts)
‧1995年法國勒芒偵探小說獎
‧1996年法國推理小說評論獎
‧2006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
1996《前面不遠處右轉》(Un peu plus loin sur la droite)
1997《保命之道》(Sans feu ni lieu)
亞當斯柏格探長系列
1991《藍色圓圈之謎》(L'homme aux cercles bleus)
‧1992年法國「聖拿撒勒節大獎」
‧2009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
‧2009年改編電視劇於法國電視臺播映
1999《狼人奇案》(L'homme à l'envers)
‧1999法國高中生讀物獎
‧2000法國干邑黑色小說大獎
‧2000法國推理小說評論獎
‧2004年入圍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國際匕首獎前身)決選
‧2009年改編電視劇於法國電視臺播映
2000《四條河流》(Les quatre fleuves)
2001《CLT》(Pars vite et reviens tard)
‧2001年法國書商獎
‧2002年ELLE雜誌讀者大獎
‧2002年法語國家最佳偵探小說獎
‧2004年德國偵探小說獎
‧2005年歐洲青少年讀物獎
‧2007年改編電影於法國上映
2004《海神疑雲》(Sous les vents de neptune)
‧2007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
‧2008年改編電視劇於法國電視臺播映
2006《長生林內》(Dans les bois éternels)
‧2008入圍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決選
2008《迷離禁地》(Un lieu incertain)
2011《憤怒軍團》(L'armée furieuse)
其他小說
1986《愛情與死亡的遊戲》(Les jeux de l'Amour et de la mort)
‧1986法國干邑偵探小說獎
1994《羅馬式訣別》(Ceux qui vont mourir te saluent)"
顏湘如
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電影編譯,現為自由譯者。
譯作有《小婦人》、《事發的19分鐘》、《十公斤的幸福》(以上皆由臺灣商務出版)、「千禧三部曲」、《別相信任何人》、《催眠》、《毒物》、《鼠疫》、《房間裡的小奇蹟》、《相約自殺的女孩》等。
呂仁
得獎訊息
2007英國犯罪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甫一出版即盤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並在一個月內於法國一地狂銷十五萬冊
2008年改編電視劇於法國電視臺播映
系列導讀 武忠森(版權經紀人╳自由譯者)
專文推薦 呂仁(推理小說家)
我沒有印象讀過哪些法國「女性」推理小說家的作品,說起來台灣讀者對法國推理小說不陌生,從法國推理小說之父加伯黎奧(《勒滬菊命案》)、莫里士.盧布朗的亞森.羅蘋到同時期的卡斯頓.勒胡(《黃色房間的秘密》、《黑衣女子的香氣》)、到喬治.西默農的馬戈探長、到葛紅杰、今年有來台灣的西萊斯,法國推理小說在台灣或許稱不上大賣,但從未缺席。這些作家有一個相同特色,清一色為男性,直到商務引進弗雷德.瓦格斯的作品之前,台灣讀者接觸到的全為男性作家的作品,我也是如此,如果我漏了哪位女性法國推理作家,一定是因為我閱讀量不足,請不吝告訴我。
※瓦格斯筆下的亞當斯柏格
台灣讀者認識亞當斯柏格始於2006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引進瓦格斯的三部作品,自此引起一股小小的瓦格斯熱潮。瓦格斯的小說雖未大賣,但在推理迷口耳相傳的評價中,卻也未見負評,多為正面評價。
我讀了《藍色圓圈之謎》、《CLT》與《海神疑雲》三本作品,深深覺得瓦格斯的作品魅力不在於故事曲折離奇、而在主角警探身上。尚-巴提斯特.亞當斯柏格是一位可用「慢郎中」來形容的溫吞偵探,他沒有劍及履及的行動力,所以他不是福爾摩斯「快!華生,遊戲開始了!」那一派的。在《藍色圓圈之謎》中,他閒暇之餘調查藍圈人的行蹤,交代屬下每天向他匯報藍圈人每天的傑作,就是那種「好像有陰謀在哪裡發生,可是也不是特別緊急,派個部下留意一下好了」那種感覺。
他也沒有符合現代科學鑑識的相關知識,所以他也不是林肯.萊姆這類鑑識專門的偵探。在《海神疑雲》中,他甚至與同僚一併被派至加拿大的魁北克進行基因講習,堂堂一位法國探長還需要學習唾液、血液、汗液、淚液、尿液等等體液與DNA間的關聯,這竟然不是「神探」必備的知識。
他精神狀態也不總是維持在高檔,他在《CLT》裡跑去看精神科醫生,雖然不像《神經妙探》(Monk)裡的愛德恩.蒙克擺明了就有精神疾病,但想想這要是發生在台灣,馬上被質疑「精神疾病患者能擔任警局探長嗎!?」,這類標題一定馬上出現在見獵心喜的政論節目裡。
他愛女性,除了女朋友之外還有幾位床伴,在《CLT》中就因此氣跑了女朋友,在《海神疑雲》中還被懷疑涉嫌殺害要跟他回法國的加拿大床伴,「警局探長的道德操守淪喪?!」這類的緋聞報導想必是狗仔週刊的最愛。
亞當斯柏格真是一位非典型偵探,說他憑感覺辦案也對,照他部屬的說法「探長的直覺就像某種原始軟體動物,無腳無爪無上身無下身……因為這些無足類動物有種莫名的預知能力,再精密的邏輯也無法解釋」,亞當斯柏格的直覺讓部屬跳腳,因為只要他一句話,手下們就得忙得半死,最後證明探長是對的。儘管「直覺」這件事在某些鐵桿推理迷眼中是大忌,但亞當斯柏格的直覺僅用來「發現疑點」而非「解決謎團」,所以並不會有「靠直覺破案」的狀況出現,這點推理迷大可放心。
※《海神疑雲》與其中的東方趣味
《海神疑雲》故事開始於亞當斯柏格前往魁北克受訓時發生的案件。他邂逅了一位女子,女子不久後遇害身亡,亞當斯柏格自然成為頭號嫌疑犯。在魁北克受訓時留下的體液,正好作為指證亞當斯柏格是兇手的證據。他要如何逃離異國並揪出縱橫數十年的真兇「三叉耙」,這是本作的核心謎團。
瓦格斯寫情堪稱一絕,在《海神疑雲》裡尤為明顯。亞當斯柏格與胞弟的兄弟之情;與手下唐格拉、霍香堇的部屬之情;與女友與床伴間的愛人之情。這些人與亞當斯柏格在故事中的羈絆與連結,構成了本書兇案之外最重要的風景。
與前兩作大不同的是,本書有「異地辦案」與「限時破案」的趣味,除了場景拉到魁北克之外,限時破案的設計也讓小說閱讀起來特別緊湊,亞當斯柏格必須在短短「六週」之內找出真兇,證明自己無辜。或許是為了符合慢郎中偵探的形象,或這就是法國慵懶閒逸的國情,就連限時破案的時間都比一般英美小說長。
《海神疑雲》中提到了「麻將」,讓本作出現了一點熟悉的東方趣味。一般說來,連續殺人犯都有信奉的儀式與目的,瓦格斯選擇「麻將」,對台灣讀者而言是相當有趣的事情,原來法國老太太會打麻將,還把青發叫青龍、紅中叫紅龍、白板叫白龍,最後成為亞當斯柏格參透一切的破案關鍵,讀推理小說果然可以增長見識。
瓦格斯的亞當斯柏格探案在當代的法式驚悚中獨樹一格,她自身的考古學背景使得小說充滿時空廣度與歷史趣味,趁著商務重新推出瓦格斯作品集之際,台灣讀者值得好好重新認識這位當代推理小說家。
我沒有印象讀過哪些法國「女性」推理小說家的作品,說起來台灣讀者對法國推理小說不陌生,從法國推理小說之父加伯黎奧(《勒滬菊命案》)、莫里士.盧布朗的亞森.羅蘋到同時期的卡斯頓.勒胡(《黃色房間的秘密》、《黑衣女子的香氣》)、到喬治.西默農的馬戈探長、到葛紅杰、今年有來台灣的西萊斯,法國推理小說在台灣或許稱不上大賣,但從未缺席。這些作家有一個相同特色,清一色為男性,直到商務引進弗雷德.瓦格斯的作品之前,台灣讀者接觸到的全為男性作家的作品,我也是如此,如果我漏了哪位女性法國推理作家,一定是因為我閱讀量不足,請不吝告訴我。
※瓦格斯筆下的亞當斯柏格
台灣讀者認識亞當斯柏格始於2006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引進瓦格斯的三部作品,自此引起一股小小的瓦格斯熱潮。瓦格斯的小說雖未大賣,但在推理迷口耳相傳的評價中,卻也未見負評,多為正面評價。
我讀了《藍色圓圈之謎》、《CLT》與《海神疑雲》三本作品,深深覺得瓦格斯的作品魅力不在於故事曲折離奇、而在主角警探身上。尚-巴提斯特.亞當斯柏格是一位可用「慢郎中」來形容的溫吞偵探,他沒有劍及履及的行動力,所以他不是福爾摩斯「快!華生,遊戲開始了!」那一派的。在《藍色圓圈之謎》中,他閒暇之餘調查藍圈人的行蹤,交代屬下每天向他匯報藍圈人每天的傑作,就是那種「好像有陰謀在哪裡發生,可是也不是特別緊急,派個部下留意一下好了」那種感覺。
他也沒有符合現代科學鑑識的相關知識,所以他也不是林肯.萊姆這類鑑識專門的偵探。在《海神疑雲》中,他甚至與同僚一併被派至加拿大的魁北克進行基因講習,堂堂一位法國探長還需要學習唾液、血液、汗液、淚液、尿液等等體液與DNA間的關聯,這竟然不是「神探」必備的知識。
他精神狀態也不總是維持在高檔,他在《CLT》裡跑去看精神科醫生,雖然不像《神經妙探》(Monk)裡的愛德恩.蒙克擺明了就有精神疾病,但想想這要是發生在台灣,馬上被質疑「精神疾病患者能擔任警局探長嗎!?」,這類標題一定馬上出現在見獵心喜的政論節目裡。
他愛女性,除了女朋友之外還有幾位床伴,在《CLT》中就因此氣跑了女朋友,在《海神疑雲》中還被懷疑涉嫌殺害要跟他回法國的加拿大床伴,「警局探長的道德操守淪喪?!」這類的緋聞報導想必是狗仔週刊的最愛。
亞當斯柏格真是一位非典型偵探,說他憑感覺辦案也對,照他部屬的說法「探長的直覺就像某種原始軟體動物,無腳無爪無上身無下身……因為這些無足類動物有種莫名的預知能力,再精密的邏輯也無法解釋」,亞當斯柏格的直覺讓部屬跳腳,因為只要他一句話,手下們就得忙得半死,最後證明探長是對的。儘管「直覺」這件事在某些鐵桿推理迷眼中是大忌,但亞當斯柏格的直覺僅用來「發現疑點」而非「解決謎團」,所以並不會有「靠直覺破案」的狀況出現,這點推理迷大可放心。
※《海神疑雲》與其中的東方趣味
《海神疑雲》故事開始於亞當斯柏格前往魁北克受訓時發生的案件。他邂逅了一位女子,女子不久後遇害身亡,亞當斯柏格自然成為頭號嫌疑犯。在魁北克受訓時留下的體液,正好作為指證亞當斯柏格是兇手的證據。他要如何逃離異國並揪出縱橫數十年的真兇「三叉耙」,這是本作的核心謎團。
瓦格斯寫情堪稱一絕,在《海神疑雲》裡尤為明顯。亞當斯柏格與胞弟的兄弟之情;與手下唐格拉、霍香堇的部屬之情;與女友與床伴間的愛人之情。這些人與亞當斯柏格在故事中的羈絆與連結,構成了本書兇案之外最重要的風景。
與前兩作大不同的是,本書有「異地辦案」與「限時破案」的趣味,除了場景拉到魁北克之外,限時破案的設計也讓小說閱讀起來特別緊湊,亞當斯柏格必須在短短「六週」之內找出真兇,證明自己無辜。或許是為了符合慢郎中偵探的形象,或這就是法國慵懶閒逸的國情,就連限時破案的時間都比一般英美小說長。
《海神疑雲》中提到了「麻將」,讓本作出現了一點熟悉的東方趣味。一般說來,連續殺人犯都有信奉的儀式與目的,瓦格斯選擇「麻將」,對台灣讀者而言是相當有趣的事情,原來法國老太太會打麻將,還把青發叫青龍、紅中叫紅龍、白板叫白龍,最後成為亞當斯柏格參透一切的破案關鍵,讀推理小說果然可以增長見識。
瓦格斯的亞當斯柏格探案在當代的法式驚悚中獨樹一格,她自身的考古學背景使得小說充滿時空廣度與歷史趣味,趁著商務重新推出瓦格斯作品集之際,台灣讀者值得好好重新認識這位當代推理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