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760 元
數量:
雙11購書慶,任選2件72折
全館【單書】75折
雙11購書慶(滿799送2025歷史轉換曆)
139篇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歷史關鍵課題
123位日本史學界第一線學者親自操刀
背景知識 → 探究論點 → 延伸思考 3大閱讀步驟
名詞解說 + 關連指引 + 參考文獻 3項專業參照
不論是人文史地的愛好者,還是專門領域的研究家,
本書將獻上最新、最完備的歷史知識與研究成果,
讓你從無到有,打造扎實的西洋史基礎,建構獨立思考的自學力,
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歷史學入門指南及工具書!
西洋古代史的論點
城邦形成論/歷史敘述起源論/黑色雅典娜爭議/雅典「帝國」與民主政治/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表象與現實/雅典的戲劇與社會/亞歷山大大帝與「希臘化論爭」/凱爾特問題/古羅馬的家庭與婚姻/羅馬帝國衰亡論……
西洋中古史的論點
中古初期國家論/卡洛林文藝復興/皮雷納命題/中古農業革命/中古城市形成論/維京人的族群/諾曼征服/教會改革/收復失地運動/近代國家形成論/韃靼枷鎖/聖女貞德/十四世紀危機……
西洋近世史的論點
世界體系理論/哥倫布大交換/荷蘭的黃金時代/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人文主義/主權國家體制/宗教改革/舊制度論/三十年戰爭/科學革命/獵巫/啟蒙絕對主義……
西洋近代史的論點
法國大革命/大西洋奴隸貿易/大分流/階級論/消費社會/男女分離領域/性傾向/愛爾蘭大饑荒/義大利統一運動/農奴解放/南北戰爭/民族主義/女性參政權/社會主義/「德意志特殊道路」……
西洋現代史的論點
帝國主義論/殖民地與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論/威爾遜與美國的國際主義/史達林與農業集體化/混合經濟與福利國家/法西斯論/猶太人大屠殺/布拉格之春/冷戰的終結/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與性別/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
本書蒐羅了從古到今與西方歷史相關的「論點」,探討人們在追求「真實/正解」的過程中,究竟提出過哪些不同的解答,以及隨之產生的論戰。唯有接觸各式各樣的「論點」,經過「獨立思考」的訓練,才能真正理解歷史學的醍醐味。
每篇探討的論點皆由三個部分組成:「歷史事實」、「論點」、「從歷史學角度來思考的重點」。此外,各篇也包含專有名詞補充及相關參考資料,讓讀者能更全面理解歷史梗概和思維,並且有能力進一步延伸思考。
藤井崇、青谷秀紀、古谷大輔、坂本優一郎、小野澤透等編著
【監修介紹】
金澤周作
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科教授
專長:英國近代史
主要著作:
《慈善與英國近代》(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8年)
《英國福利志願主義的起源──資本、社群、國家》(合編著,Minerva書房,2012年)
《海的英國史──鬥爭與共生的世界史》(編著,昭和堂,2013年)
“‘To vote or not to vote’: Charity voting and the other side of subscriber democracy in Victorian England,”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131, no. 549 (2016)
《疼痛與感情的英國史》(合著,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會,2017年)
《越境的史家們──來自「近代社會史研究會」(1985-2018)的致敬》(合編著,Minerva書房,2019年)
【編著介紹】
藤井崇
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副教授
專長:希臘化史、羅馬史、希臘語銘文學
Imperial Cult and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in Roma Cyprus (Franz Steiner Verlag, 2013)
“A New Fragment of Diocletian’s Currency Regulation from Aphrodisias,”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vol. 105 (2015, with Angelos Chaniotis)
《古代地中海的聖域與社會》(合著,勉誠出版,2017年)
《歷史的轉換期1:前220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合著,山川出版社,2018年;臺灣商務,2021年)
青谷秀紀
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部副教授
專長:尼德蘭中古史、史學史
主要著作:《記憶中的比利時中古──從歷史敘述看領邦認同的生成》(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年)
Political Order and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合著,Roma: Viella, 2014)
〈20世紀初期圍繞「勃艮第公國」的尼德蘭史學史風景──皮雷納、赫伊津哈、赫法爾特〉《思想》No.1082(2014年6月號)
《從溝通解讀中古近世歐洲史──紛爭與秩序的掛毯》(合著,Minerva書房,2015年)
《勃艮第國家的形成與變遷──權力、制度、文化》(合著,九州大學出版會,2016年)
《在「帝國」下解讀中古歐洲》(合著,Minerva書房,2017年)
古谷大輔
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語言文化研究科教授
專長:北歐近世史
主要著作:
“A Historiography in Modern Japan: the Laborious Quest for Identity,” Scandia : Tidskrift för historisk forskning, vol. 67, no. 1 (2002)
《歷史上的歐洲政治社會》(合著,山川出版社,2008年)
《理解瑞典的60章》(合著,明石書店,2009年)
《從原文解讀瑞典社會——獻給學習瑞典社會的人之資料集》(編著,溪水社,2013年)
《全球史與戰爭》(合著,大阪大學出版會,2016年)
《礫岩般的歐洲》(合編著,山川出版社,2016年)
坂本優一郎
現任: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
專長:英國近世‧近代史
主要著作:
《現代的啟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 2總體戰》(合著,岩波書店,2014年)
《投資社會的興起──財政金融革命的波及與英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5年)
《歷史書的愉悅》(合著,Nakanishiya出版,2019年)
《我們活在怎樣的「世界」之中?》(合著,Nakanishiya出版,2019年)
小野澤透
現任: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教授
專長:國際關係史、美國現代史
主要著作:
“Formation of American Regional Policy for the Middle East, 1950-1952: Middle East Command Concept and Its Legacy,”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9, no. 1(Jan. 2005)
“The Search for an American Way of Nuclear Peace: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Confronts Mutual Atomic Plenty,”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no. 20 (2009)
《美國史的邊疆II 現代美國的政治文化與世界——從20世紀初到現代》(合編,昭和堂,2010年)
《幻之同盟——冷戰初期美國的中東政策》(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6年)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ritish Withdrawal from South Arabia, 1962-1967,”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no. 28 (2017)
〈「同時代」與作為歷史時代的「現代」〉《思想》No. 1149(2020年1月號)
鄭天恩
臺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最後的帝國軍人》、《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海洋史觀》、《珍珠港》、《海上霸權》、《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諾門罕之夏》、《烏克蘭戰場》等。
序言
準備體操1 歷史學的基本
準備體操2 史料與史家的偏見,語言的力量與扭曲
本書的使用方法
I 西洋古代史的論點
1.荷馬社會
2.城邦形成論
3.歷史敘述起源論
4.黑色雅典娜爭議
5.雅典「帝國」與民主政治
6.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的表象與現實
7.雅典的戲劇與社會
8.亞歷山大大帝與「希臘化論爭」
9.希臘化時期的王權與城邦
10.古希臘的聯盟及其接受
11.共通(koine)
12.羅馬共和政治的本質與奧古斯都
13.羅馬皇帝與帝國的整合
14.「羅馬化」論爭
15.凱爾特問題
16.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
17.五賢帝時代與「三世紀危機」
18.角鬥士競技
19.基督教的擴大
20.強制國家論的現狀
21.羅馬帝國衰亡論
22.羅馬法典與社會
23.古代經濟史論爭
24.古代的奴隸
25.古羅馬的家庭與婚姻
26.古代人的宗教1:犧牲
27.古代人的宗教2:神話與雕刻藝術
28.古代人的宗教3:國家與宗教
29.古代的科學:以蓋倫為中心
30.「古典晚期」論爭
31.拜占庭帝國史的時代區分
32.拜占庭皇帝是什麼
II 西洋中古史的論點
1.中古早期國家論
2.卡洛林文藝復興
3.皮雷納命題
4.中古農業革命
5.中古城市形成論
6.維京人的族群
7.諾曼征服
8.封建革命論
9.圍繞「封建制」的論爭
10.教會改革
11.中古修會
12.十二世紀文藝復興
13.十字軍
14.收復失地運動
15.迫害社會的形成
16.十三世紀的教牧革命.
17.從神明裁判到證人詢問
18.儀式與溝通
19.讀寫能力
20.歷史與記憶
21.近代國家形成論
22.瑞士的起源
23.韃靼枷鎖
24.漢薩
25.十四世紀危機
26.聖女貞德
27.勃艮第公爵的宮廷文化
28.義大利文藝復興
III 西洋近世史的論點
1.世界體系理論
2.世界分割
3.哥倫布大交換
4.西班牙帝國論
5.荷蘭的黃金時代
6.重商主義論與特許公司
7.資本主義論
8.東歐的邊境化與落後性
9.歐洲與鄂圖曼帝國
10.人文主義/文人共和國
11.公共事務(res publica)
12.主權/主權國家/主權國家體制
13.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論
14.教派化
15.社會的規律化
16.族裔(ethnos)論
17.複合國家/複合君主制/礫岩國家
18.神聖羅馬帝國論
19.舊制度論
20.十七世紀危機
21.軍事革命
22.三十年戰爭
23.英國革命
24.科學革命
25.獵巫
26.啟蒙主義
27.軍事財政國家論
28.啟蒙改革/啟蒙絕對主義
29.美國革命
IV 西洋近代史的論點
1.法國大革命
2.英國工業革命
3.生活水準論爭
4.大西洋奴隸貿易
5.大分流
6.群眾運動、民眾文化、道德經濟
7.階級論(仕紳論、中產階級論)
8.志願結社
9.消費社會
10.男女分離領域
11.十九世紀的性別與人種
12.性傾向
13.愛爾蘭大饑荒
14.移民史論
15.阿里葉論爭
16.波拿巴主義(第二帝國)
17.義大利統一運動
18.農奴解放
19.南北戰爭
20.第三共和與改革
21.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論(從東歐出發的方法)
22.民族主義/國族主義論(從南北美洲、西歐出發的方法)
23.帝國論
24.女性參政權
25.「德意志特殊道路」
26.社會主義
V 西洋現代史的論點
1.帝國主義論
2.殖民地與現代/西方
3.殖民地與環境
4.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論
5.威爾遜與美國的國際主義
6.俄羅斯革命與蘇聯的成立
7.史達林與農業集體化工業化
8.經濟大蕭條
9.混合經濟與福利國家
10.進步主義與新政
11.法西斯論
12.納粹主義
13.猶太人大屠殺
14.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因論
15.冷戰的起源
16.匈牙利革命與「布拉格之春」
17.越戰與其影響
18.緩和政策
19.歐洲整合
20.冷戰的終結
21.新自由主義
22.女性主義與性別
23.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
24.「短暫的二十世紀」
後記
日文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執筆者簡介
I-1荷馬社會 周藤芳幸
關連項目:歷史敘述起源論、黑色雅典娜爭議、古代人的宗教2:神話與雕刻藝術
史實
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誕生於前八世紀的希臘、相傳由荷馬(1)所創作的兩部英雄史詩──《伊利亞德》與《奧德賽》。這兩部作品都是以希臘聯軍長達10年的特洛伊戰爭為題材;以阿基里斯為主角、生動描寫戰場出生入死的《伊利亞德》,以及奧德修斯自特洛伊城攻陷後返鄉與妻子再會,期間經歷的壯闊冒險故事《奧德賽》,都被視為希臘民族的經典,是他們賴以為據的行事規範,並廣為後世所接受。荷馬史詩是現存最早以字母彙整寫成的文字史料,生動描繪了某種單一價值觀與制度下的社會樣貌。然而,以這些史詩故事為典範的社會,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隨之展開的,就是關於「荷馬社會」的論爭。
論點
1. 特洛伊戰爭的史實性
荷馬的史詩澈澈底底是文學作品,不能當成歷史學史料照單全收。但確實,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的史書也帶有強烈的文學性格。這裡的議論焦點是:荷馬社會當中最大的一起事件──特洛伊戰爭,是否可以像波希戰爭或伯羅奔尼撒戰爭*一樣視為歷史事實?關於這點,古希臘人對特洛伊戰爭的真實性完全深信不疑。他們經常將特洛伊戰爭視為重要的歷史基準點,並透過從戰爭起算的時間序列來重建過去。根據古代人的說法,特洛伊戰爭的年代大約等於西元前十三~十二世紀。另一方面,自相信史詩世界真實存在的施里曼(2)於1870年開始挖掘特洛伊戰爭的主舞台特洛伊城以來,一般都相信,它就位在安那托利亞西北部的希撒里克遺跡,但直到今天,仍未在當地發現足以視作證據的文物。希臘半島的挖掘情形也是一樣;直到今天,仍然無法透過考古學來證明特洛伊戰爭為史實。
2. 邁錫尼文明與荷馬社會
如果特洛伊戰爭口述傳統的背後,代表希臘對安納托利亞發動大規模軍事遠征這件事確實存在,那麼將荷馬社會視為是青銅器時代晚期繁榮的希臘邁錫尼文明,會較為妥當。這個時代的希臘各地遍布著小型王國,而邁錫尼文明的分布地區與史詩中頻頻出現的英雄故鄉頗為一致;特別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北部的邁錫尼,更以擁有規模堪稱希臘聯軍總帥阿加曼農(3)居城的遺跡著稱。在挖掘特洛伊後,施里曼更在1876年於邁錫尼挖掘到青銅器時代晚期的豎穴墓與黃金陪葬品;他確信,這裡就是荷馬史詩所歌頌的「充滿黃金的邁錫尼」都城。從武器等出土文物來推測,邁錫尼文明也確實如史詩所述,是一個好戰的文明。可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陸續出現了芬利*等反對者。芬利認為,荷馬史詩裡頭包含了許多與邁錫尼文明不符的敘述,因此主張應該將史詩世界的時間軸定位為黑暗時代(鐵器時代初期)較為妥當。不只如此,當時皮洛斯、邁錫尼、底比斯等地宮殿遺跡陸續出土了刻在黏土板上的線形文字B(4),經過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解讀後發現,從上頭資訊重建出來的皮洛斯王國社會結構,和荷馬描寫的社會完全不同。因此,荷馬社會屬於青銅器時代後期的說法,一下子驟然居於下風。
3. 愛琴海文化傳統與荷馬社會
芬利從史詩中可見的青銅鼎與火葬等文化特徵,特別是描述腓尼基人的活動等為證據,認定荷馬社會反映了前十世紀或前九世紀的希臘社會。1970年代以降,由於安東尼.斯諾德格拉斯(Anthony Snodgrass)與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等人的努力,對於鐵器時代初期社會結構的考古學研究有了飛躍性的深化,從而也讓這樣的見解更居上風。可是近年又反過來,認為推定荷馬史詩形成的背景,應該要回溯到史前時代的口述傳統。聖托里尼島阿克羅提里遺跡中出土、描繪有船隊的濕壁畫,以及邁錫尼豎穴墓中出土、諸如「破城鎚」之類的考古證據,都暗示了以遠征和攻城為題材的故事,是從遠古一直傳承下來的口述傳統。荷馬史詩是這類口述傳統的集大成,要將其中出現的社會與特定時代連結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將其視為一種口傳敘事,會比較妥當。
歷史學的考察重點
1. 將文學作品當成歷史學史料來運用,是可能的嗎?
2. 施里曼對荷馬社會的解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 將荷馬社會視為邁錫尼文明,是可能的嗎?
(1)荷馬(Homer):古希臘最偉大的敘事詩人,被認為出生於伊士麥或希俄斯。活躍時代不明,但現在一般認為是在前八世紀上半葉。有關兩大史詩的作者身分之謎,也有所謂的「荷馬問題」存在。
*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請參考I-3注1,3。
*波希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請參考I-3注4,2。
(2)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年。出生於德國的牧師家庭,長大後以企業家身分獲致成功,曾經造訪開國後的日本。他投入大筆資金進行挖掘工作,獲得了豐碩成果。但他對出土文物的恣意處置,以及文物出土脈絡報告的不確實,讓他遭受不少批評。
(3)阿加曼農(Agamemnon):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國王,阿特柔斯之子,斯巴達國王墨涅拉奧斯的哥哥。在《伊利亞德》中,阿加曼農與英雄阿基里斯的爭吵,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4)線形文字B(Linear B):邁錫尼時代後期,為了管理記錄各地宮殿物資所使用的文字。由米諾亞文明的線形文字A改良,用以標記希臘語,基本上是一種音節文字,也兼用表意文字與數字。1952年被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成功解讀。
序言
從《概說‧西洋史》到《論點‧西洋史學》
本書不是要解說歐洲與美洲大陸歷史的西洋史主要潮流──也就是從羅馬共和的成長、中世紀皇帝與教宗的對立、近世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展開、近代歐美帝國主義統治的擴張、乃至現代史多采多姿的東西冷戰始末,歐盟的誕生與發展等,針對連續且一貫性的故事進行描述(《概說‧西洋史》)。像這樣便利且優秀的書籍,已經有好幾本了。本書不是那種以如數家珍的方式,針對「過去是什麼」抑或「為什麼會發生」,將最大公約數的「正解」加以羅列的教科書,也不是那種針對某種特定過去事件及現象提出獨創「主張」的學術書。
本書專注於在我們居住的世界中跨越諸多分岐、產生極大影響的西洋過去,為追求真相=「正解」而生的好幾種「主張」相互交戰的重點,也就是所謂「論點」的集結,這恐怕是迄今為止不曾有過的類型嘗試吧(《論點‧西洋史學》)!那麼,關於為何要編纂這本書,在此稍作說明。
請試著稍微想像看看:某一年發生的某起事件,應該怎麼稱呼?某時期某國的總統是誰?某種技術變得普及,是從何時開始的?某場戰爭中民眾的犧牲規模到達怎樣的程度?──每當這些有關歷史的疑問萌生時,你會怎麼做?
大部分的人,答案都會是「查網路」吧!確實,要知道這種問題的答案,沒有比網路更方便的了。不用特意去翻教科書或到書店或圖書館找書,只要拿起身邊的手機,取得資訊就可以順利了事。儘管網路上的資訊龍蛇混雜,但大部分的人若已經知道怎樣取得上述問題的解答,那應該也能分辨得出適當的資訊來源吧!
既然如此,那麼學習歷史這件事,只靠網路檢索就能達成了,不是嗎?若真如此,那我們就不得不說,歷史學這門學問的壽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攜帶著隨時連接網路的終端設備的現代人,不需要辛苦默背歷史年號、事件與人名,只要一有疑問,立刻上網查詢就可以清楚得知。過去常把博聞強記的人稱為「會走路的活字典」,但現在每個人都能從「手機」取得比「字典」更多的資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處於比過去任何人都更博聞強記的狀態。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在「有效使用」電腦嗎?會不會,我們其實只是讓自己變成了一種「終端設備」而已?張開嘴巴等著網路餵答案,這樣稱得上是「調查」與「研究」嗎?表面上看起來是自由選擇,實際上或許只是受到誘導罷了;在主觀性資訊的驅使下去觀看,會不會淪落到思考停滯的狀態呢?
迄今為止,在社會一般人或對歷史不甚關心的人們眼中,歷史學經常被看成只是類似「挖掘過去發生過的事實」這樣的印象。儘管我們都認同過去一項又一項的事實非常「重要」,但緊緊糾纏著歷史、單調而無味沉悶的印象卻怎樣也揮之不去,有這樣感覺的人應該很多吧?明明在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裡,由充滿魅力的人物交織成的歷史那麼有意思,但正正經經的歷史「學」不管用讀的還是聽的,都只是一種被動接受、沒有自己思考餘地的無聊事物;會這樣想的人應該也很多吧!確實,這樣的想法自有一番道理。
可是,正正經經的歷史「學」,真的就這麼不有趣嗎?
在這裡,我想回到最開頭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一本集結「論點」的書籍──《論點‧西洋史學》?最大的理由是,觸及「論點」、引發主體自我思考這點,在通俗的「歷史作品」中無法充分體會,在網路檢索中也無法輕易察覺,這是只有「歷史學」才能帶來的醍醐味所在(只是,這並不代表通俗的「歷史作品」就沒有意義;打開通往未知過往之門、挑起想像力、給人恍然大悟體驗的教科書、書籍與電視節目,仍然相當重要)。說穿了,歷史研究者並不是去滿足於高高在上、做為最大公約數的「正解」,而是靠著閱讀史料、反覆錘鍊邏輯與議論來提出一套新的「主張」,從而設法讓新的最大公約數「正解」能順利反映出自己說法的一群人。
更進一步說,在眾人各擁「主張」的領域裡,隨著情況不同,多半會出現同樣具有說服力的複數「定說」與「異論」。就以前面提及的例子來說,若要查詢「某年發生的某起事件」名稱,只要上網就能一瞬間得知(也就是答案只有一個、沒有任何異論,因此也不會形成「論點」);但若要討論這起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在歷史上的意義又是什麼,那就幾乎不可能獲得定於一尊的答案,要查詢也沒那麼容易。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學要處理的過去,隨著對其理解的不同,會產生出彼此衝突的定說與異論,就像是一座競技場(不管當成體育還是文化競技來理解都行);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研究者,比喻成某種競技項目的出賽選手。
在這座競技場上,比賽即使有回合的間斷,但結束的笛聲卻永遠不會落下。名為歷史學家的出場選手,大多都是一些相當頑強、不會輕易投降的人;而且由於可以接受換人(由某人繼續議論下去),故這場戰鬥(論爭)始終不會停止。每一次勝負,都是由觀眾席上自己也兼任選手、且具備鑑識眼力的人,也就是歷史學界的成員來判定。就這樣,學術性質的歷史學儘管有著論爭的特質,但在最大公約數的教科書作品裡,幾乎沒有「異論」存在的空間;在具有獨創「主張」的歷史書或論文中,也必定要將「異論」駁倒與斥退才行。簡單說,在這座競技場上,聚焦的重點都是每一回合落幕時,看起來最具冠軍相的選手身影;但對身為觀眾的歷史學子而言,相較於定格快照中的優勢選手英姿(結果只是單方面壓倒的主張),由一流選手交織而成、相當美麗、你來我往的攻防過程(開放式論爭),才是讓觀戰者手心直冒冷汗、饒富興味的事情,不是嗎?不只如此,歷代出場者當中誰最優秀、鳥瞰團體戰的優勢與劣勢、比賽的走勢為何,這些都由觀戰者自己來判斷,也是極為有趣的事,不是嗎?如果沒經歷過這些事,就把歷史學輕易放掉,那未免太可惜了。更進一步說,若是累積這種經驗,那麼即使是門檻很高的歷史書與論文(快照)也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放掉就更可惜了。
在大學裡指定必修的歷史「學」,並不只是讓聽講者增進對過去事物的最新知識,而是讓他們具備對過去事物引發更深一層思考的各種方法;所謂的「論點」,正是這「各種方法」的寶庫。在「論點」裡,使勁默背並不是「正解」;它所呈現的,是可能通往「正解」的複數道路(選項),至於哪條道路最有希望通往正解,則未曾決定。然而,明顯行不通的錯誤道路,還是得辨別出來就是了。「論點」迎面而來,對你咄咄逼問:「如果是你會怎麼想」?想正面接受這挑戰、想和朋友與老師討論;透過這一連串的進程,你不只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的醍醐味,也能夠養成貫串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式思考法。這就是大學想培育學生擁有的技巧。
***
以下將沿襲五個正統的時代區分──以希臘羅馬為主的古代、歷時約千年的中古、近世(十六~十八世紀)、近代(十八世紀中葉~二十世紀初)、現代(二十世紀初~),列舉出139個西洋史學的重要「論點」(=有名的競技場)。它們的執筆者,全都是在西洋史學界第一線,對某個論點各自抱持獨特主張、勇於應戰的研究者。這些在專業研究者的銳眼下湊整起來的論點,不只包含在今日被視為古典的論點,也包括了現在正進行中的論點;不論哪一種,都同樣具備現今的我們應當知道的價值。大致上來說,論點出現激烈爭執的領域,就代表研究在持續「前進」;而研究持續「前進」的領域,從好的意義上來說,就能呈現出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采多姿(也就是不會淪落為思考停滯的無意義枝微末節,而是一種讓理解當下的深刻印象不斷拓展的多元性)。光從目次來看,就可以理解到歷史學是多麼窮盡智識與想像力、不斷進行論爭的學問。想從哪裡開始或怎樣閱讀,都沒有關係;不管怎樣瀏覽,都能窺知極具說服力、彼此對立的主張所碰撞出的火花。若擁有高中世界史或世界通史的知識,當然可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但就算欠缺這樣的前提知識也沒關係。想要多線並進學習也可以,一人閱讀也很好,想拿來當作與人議論的素材,也沒有問題。
如果你接下來要閱讀或撰寫歷史學相關論文,那麼當你把這本書放在手邊、不時接觸閱讀之際,從中獲得的見識與經驗,必定相當派得上用場。和單純的報告不同,論文得圍繞著某種「論點」,對先行研究者的各種說法提出批判,從而基於史料,提出自己的論述主張。翻閱本書,可以讓你對「論點」更加敏感,進而能做出更深一層、甚至兩層的批判與分析。除了本書介紹的論點以外,你也可以發覺到還有許多令人大感興奮的論點,進而對歷史產生更好的認識。若能達到這點,一定能對當代產生更好的認識;從而對現在活著的自己本身,也獲得更好的認識。
最後,還有一件事得先講清楚:本書絕對不是鼓吹「歷史解釋沒有對錯或好壞」這種犬儒主義、相對主義態度的作品(大抵來說,歷史研究者對於所謂的「後真相」(post-truth)──也就是對虛偽和真相無先後之別、也不加分辨的狀態——都是憂心忡忡)。毋寧說,若要對乍看之下無誤的現成「正解」做出合理質疑,那麼能在幾近毫無複數性與矛盾的「真相」上擺出一副好看關鍵架勢的,也只有歷史學了。本書登場的競技場參賽者,幾乎全都是誠心追求歷史真相的求道者,而介紹它們的各執筆者也是如此。儘管很難避開時代制約、個人偏見與政治立場對議論的作用,但至少,應該可以避免被膚淺的利己心及體制牽著鼻子走,從而影響思緒的情況發生。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明顯屈從或迎合政治壓力的歷史研究場域,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都仍存在著。然而,我們還是希望本書所收錄的各論點,能夠姑且讓人擱下這種紛擾塵囂,放心閱讀。我們由衷期盼所有讀者都能體會到,追求真善美的學問,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