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不只是宗教!讀完伊斯蘭文明,才能真正讀懂的世界史。
台灣首次出版伊斯蘭文明史套書,歷史迷必讀入門經典之作,
是掌握世界歷史的最佳案頭書。
穆罕默德於西元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歷經數百年,伊斯蘭發展出超越宗教的世界性文明。十至十六世紀是伊斯蘭文明最蓬勃擴展的時期,版圖橫跨三大洲與各個 種族區域,吸收多元文化。十三世紀蒙古勢力崛起後,更靠著強大的征服行動佔領多數的伊斯蘭境域,為伊斯蘭文明注入新的元素。
《伊斯蘭 文明》縝密刻畫伊斯蘭歷史的重大發展,一覽浩瀚的世界性文明發展。上卷「伊斯蘭的古典時期」描述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的過程,以及穆斯林政治體制從初期到伍 麥亞朝、阿巴斯朝的繁榮發展。中卷「中期伊斯蘭的擴張」講述十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如何傳播至歐亞非三大洲,而其中的阿拉伯帝國與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更是遍 布世界各地。下卷「火藥帝國與現代伊斯蘭」則是關於薩法維波斯帝國、帖木兒帝國與歐斯曼土耳其帝國帶來的二次繁盛,以及二十世紀穆斯林對抗西方,獨立自決 意識如何興起。
讀完中卷,你會知道……
★從常民文化、農耕經濟發展,了解伊斯蘭文化的特點、伊斯蘭律法的正義。
★在伊斯蘭世界中期時代,游牧生活扮演了首要角色,對抗歐洲各種族的入侵。
★從伊斯蘭社會結構中的權貴家族,如何透過競爭贏得宗教上的較高地位。
★帖木兒和他的後裔如何靠著兇殘的恐怖統治、資助文學與藝術,開創蒙古帝國的繁榮盛世。
★因為受蒙古統治,伊斯蘭世界與中國有更多交流,伊斯蘭繪畫也開始出現中國風格的筆觸,讓構圖更具流動感。
畢生不懈追尋知識的歷史學家哈濟生
突破學科框架,寫下斑斕壯闊的人類文明進程。
《伊斯蘭文明》中卷延續上卷的歷史哲學基礎,哈濟生以一貫的嚴謹態度提醒讀者必須跳脫西方的偏見,才能理解歷史更全面的樣貌,展現出富含深刻史學底蘊的思考。
哈濟生以寬廣的世界史觀,闡述十至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的社會、經濟、政治、宗教及藝術文化各個層面,更顯其燦爛多彩,洋溢人類文明發展源源不絕的活力。
雖然哈濟生是歷史學家,卻可以在他的敘述中看見超越史學範疇的社會學、地理學,甚至是藝術的分析與比較。哈濟生窮盡一生,在無垠的學海中汲取豐富多樣的知識。他是一位滿懷熱忱的博學家,出於對知識的熱愛,他不斷跨越學科的界線,只為勾勒出心目中最接近真實的世界歷史。
《伊斯蘭文明》成書四十年來,先進的歷史觀點帶給世代讀者無數的啟發,建立起浩瀚的世界觀。身處全球化的時代,正是打破西方至上迷思的最佳時機,才能以 多元的角度認識世界。當我們透過文字飽覽伊斯蘭壯麗的歷史風景,便能看見人類文明的根源,思索我們在歷史洪流中的位置。
本書特色
★跳脫歐洲中心論,以伊斯蘭文明的角度,重新建構你對世界史的理解。
★看伊斯蘭為了實現成為全世界領導者的理想,如何力抗基督教帝國。
★透過權威史家哈濟生的博學思想,看伊斯蘭歷經阿拉伯與蒙古強權,如何超越舊有疆界,開創國際文明。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所有你想知道的伊斯蘭歷史、概論性著作能觸及的所有細節都在這本書裡。」
「西方研究伊斯蘭與其歷史的里程碑……不像大部分的著作,哈濟生不只書寫政治實體與朝代,更關注了社會的知識與藝術成就。」
「這個系列是真正的珍品……哈濟生沒有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這部著作,而用非常客觀且精湛的觀點描寫伊斯蘭歷史與伊斯蘭世界。絕對值得在書架上放一套來收藏。」
馬歇爾‧哈濟生
作者簡介
馬歇爾‧哈濟生(Marshall G. S. Hodgson, 1922─1968)
美國重要的歷史學家,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專精於伊斯蘭研究,並於芝加哥大學教授相關學科。他所撰寫的《伊斯蘭文明》在1975年才由友人彙整完成,出版後立即被視為該領域最具權威的經典之一,作者也因此被譽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伊斯蘭史學家。
哈濟生也於世界歷史領域耕耘不倦,曾撰寫多篇關於比較史學的短文,在1993年被劍橋大學出版社集結成冊,出版《世界歷史的再思考:歐洲、伊斯蘭及世界 歷史研究文集》(Rethinking World History: Essays on Europe, Islam and World History)一書,哈濟生生前世界歷史的研究成果終為世人所見。
審訂者簡介
林長寬 博士
現執教於成功大學歷史系,且曾任教於政治大學,設立「伊斯蘭文明與思想研究中心」。為推動台灣伊斯蘭研究,發起「台灣伊斯蘭研究學會」,並擔任第一任與第二任理事長,研究領域為伊斯蘭歷史文化,致力於促進宗教文化對話。
中卷 中期伊斯蘭的擴張
BOOK THREE 建立國際文明
序言
第一章 國際政治秩序的形成 945―1118 CE
第二章 社會秩序:商業利益、軍事勢力與自由
第三章 知識傳統之間的成熟與對話 c. 945―1111 CE
第四章 修道團體的蘇非主義 c. 945―1273 CE
第五章 新順尼國際主義的勝利 1118―1258 CE
第六章 波斯文藝文化的綻放年代 c. 1111―1274 CE
第七章 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文化模式化
重要詞彙與人物表
地圖重要詞彙
索引
BOOK FOUR 危機與復興:蒙古強權時代
序言
第一章 蒙古侵擾後的政治與社會 1259―1405 CE
第二章 知識傳統中的保守與謙遜 c. 1258―1503 CE
第三章 伊斯蘭背景下的視覺藝術 c. 1258―1503 CE
第四章 伊斯蘭的擴張 c. 1258―1503 CE
參考文獻選讀
重要詞彙與人物表
地圖重要詞彙
索引
建立國際文明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ivilization
在最後、唯一的真理面前,其餘所有的真理都是其追隨者,雖然每項真理在其所屬的領域中,本身皆蘊涵真實的要義;但在最後、最終真理的底下,它只是一名追隨者。─伊薩克‧潘寧頓(Isaac Pennington)
伊斯蘭歷史(Islamicate History)中期
在西元945年以後,古典阿巴斯(‘Abbâsî)世界最獨特的特徵,連 同其宏偉的哈里發帝國及阿拉伯語言文化都逐漸改變,其變化的幅度之大, 我們因此必須把它區分為另一個全新的大時代。在穆鉻塔迪 爾(al-Muqtaḍir,西元908~932年)的時代裡仍然能夠輕易察覺滿戍爾(al-Manssûr)、哈倫‧拉須德(Hârûn al-Rashîd)、穆艾敏(al-Mu’min)世界的輪廓,但是在五、六個世代之後,這個世界的輪廓已漸模糊。巴格達逐漸淪為地方上的小城鎮,而鼎鼎大名的哈里發王朝最後也消失無蹤。西元945年之後的五個世紀,那持續擴張、由許多獨立政府統治,而且在語言與文化上都充份國際化的社會,取代了先前的哈里發王朝。這個社會並非由單一政治秩序或單一文化語言維繫,但它依然自覺地共同經歷其獨特的歷史進程。在當時,這個國際化的伊斯蘭社會(Islamicate society)的確在世界上的分佈最廣且影響最鉅。(在後面的說明中,我們會把大約西元1250年之前的時期稱為前中期,而之後至西元1500年左右的時期,則稱為後中期)。
現存的伊斯蘭文化(Islamicate culture)共同形象大都成形於中期年代―也就是尼羅河至阿姆河之間的地區,前伊斯蘭傳統滅絕之後的時期(隨著順民人口跌落為顯著的少數群體身分),亦即是在其中一個地區的西方國家(Occident)因其基本的社會變遷使得歐亞非舊世界脈絡(伊斯蘭文化〔Islamicate culture〕於焉成形)開始瓦解之前的時期;狹義地說,這個時期所指的時代介於古典哈里發帝國崩解的十世紀中期和十五世紀末之間。這段時間在哈里發帝國的庇廕下,伊斯蘭文化逐漸成形,而到了十五世紀末,並隨著西方航海時代開始,也首次宣告著新世界的地域平衡局面已然來到。透過歷史中期成形的哈里發王朝形象,可以一窺哈里發王朝的極盛面貌;這些哈里發帝國文化中的元素通常被視為後代作家據以為實的基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長久以來所關注的伊斯蘭文化(Islamicate culture)獨特議題,其實都只著重在歷史中期,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合法性、美學創造力、宗教理解中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與內在性(immanence),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社會角色等問題。
這種檢視伊斯蘭文化的方式並非全然合理。 到了哈里發王朝盛期末年,伊斯蘭文化仍在成形階段,一方面希望更多人能皈依伊斯蘭,一方面也將伊朗閃族傳統轉變成新的形式,而這種形式一直到了西元945年之後才足以傳播到廣大的西半球區域。到了十六世紀,撇開初次瞥見西方時代即將來臨的事實,伊斯蘭世界(Islamdom)的某些全新趨勢早已多方進展到某個階段―至少在當時形成的三個主要帝國―而在這個階段的許多方面,我們在歷史中期開始時所看到的問題,至少也已改頭換面;甚至在隨後的十八世紀來臨之前,早已被歐亞非舊世界的全新激進情勢所取代。中期所形成的統一性,包含徹底經歷伊斯蘭生活的各個不同時代。但務必了解的是,十三世紀中葉之前的前中期與後中期歷史形勢,已因蒙古人征服後推行新政治資源而有相當顯著的差異,而之前正逐步擴張的中國經濟突如其來的崩壞,則造成―或說反映出―中部乾旱地帶(mid-Arid Zone)繁榮貿易的日漸式微。後中期已具備十六世紀嶄新局勢的完整雛形。
前中期是相對繁榮的時期。中國的經濟形態到了宋朝(大約始於哈里發盛期結束之際),已經從早期的注重拓展商業逐漸轉變至全面性工業革命初期階段,其中某些地區的工業投資更以快速且急遽的速率增加,北方地區尤為如此,而新的技術在南方更促使農業生產力呈倍數成長。隨著新礦開採,中國的黃金供給大幅增長,其於南海(印度洋及其東鄰近海域)的貿易自然質量俱增。可以想見在某種程度上,對黃金供應量上升的反應可歸因於中國,而在其他地方,商業與都市活動的步調也不斷加快,其中最特別的是歐洲西方世界,藉由使用板犁(mould-board plogh)不斷在寒冷且泥濘的北方加速農業的開發。在這種情形下,仍位於西半球商業路線交錯之處的伊斯蘭領土(Islamicate lands),他們必須確立比農耕還更強韌的的商業取向;就商業本身來說,這種結果最後未必最有利,但這終將使穆斯林得以展現其強大又廣闊的社會秩序。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著作,作者不僅對主題有極佳的掌握力,更展現了理想的歷史書寫方式。」──《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作者不只闡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飽富思想、甚至帶有哲學性的文風。」──《非洲歷史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哈濟生避開了東方學者常犯錯誤的陷阱,而從伊斯蘭文明本身的複雜性看待之……他寫作的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斯蘭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William B. Quandt(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曾任北美中東研究學會理事長)
高慧玲(第三冊/第四冊)
台北市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畢業,現正於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喜歡閱讀,研究的興趣是中世紀伊斯蘭政治思想史、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1933~1945)法律史,以及營建工程相關法律問題。
戴以專(第三冊)
在翻譯界耕耘多年,擅長筆譯及口譯。日常生活沉浸在閱讀與觀賞外語電影,並且多方涉獵歐美各地的文化背景與時事現況。
十分享受咀嚼翻譯英文的樂趣,喜歡在字裡行間多加思索、慢慢品味,做到真實準確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