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讓蔣介石丟了中國?
再現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風起雲湧,
揭露蔣、毛二人由和轉戰的關鍵成因!
對中國、亞洲以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蔣介石與毛澤東——
自192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以來,二人交鋒長達半世紀,研究蔣毛關係,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蔣、毛二人的爭雄,可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期在大陸,為時二十二年(1927-1949),包括十年勦共戰爭、八年抗戰,以及四年戰後內戰,當中的八年抗戰,雖云合作,實則貌合神離,並未停止對抗。後期則分隔臺海兩岸,持續對抗的二十六年(1949-1975),撤退到臺灣的蔣介石仍意圖反攻大陸,而領著新中國的毛澤東則是一心想要解放臺灣,但最後都未能完成心願。
戰後蔣、毛一度握手言歡,何以瞬間消逝?
中國抗戰八年,國力消耗至大,人民流離失所,無不渴望和平,對內戰甚為厭惡。蔣介石乃順應民情,邀毛澤東至重慶會談,二人雖是握手言歡,但其實各不相讓,蔣求的是軍政統一,而毛志在平分天下。談到最後,國共內戰還是開打了。
美、蘇兩大強權介入對國共內戰產生何種影響?
美、蘇兩強本希望國共和解,但因為中國接收東北的問題,讓兩國發生利益衝突,美藉著門戶開放,助蔣「先圖關外」,染指東北;蘇則為獨霸東北,助共阻止政府接收,加劇國共衝突,和解無望。
蔣為何失去大陸?如何看待蔣、毛之間的爭雄?
環視整體局勢,對毛實為有利。毛為奪取政權,堅持武裝革命,蔣在被動形勢下,以戰逼和,毛則戰而不和。內戰打到第三年時,蔣已支持不住,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軍更是精銳盡失,無力再戰,加以經濟崩潰、通貨膨脹,人民痛苦已達極限,反蔣、倒蔣聲浪風起雲湧,蔣氏下野已成必然。綜觀二人之戰,就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而言,蔣氏皆不具備,其敗並非偶然。
非以成敗論英雄,蔣毛各有功過!
歷經內戰、抗戰,以及分隔兩岸的對抗,蔣、毛二人留下的歷史紀錄,有功也有過。兩人最大之功,是先後打倒軍閥和帝國侵略主義,同為中國將在二十一世紀成為超級大國做了鋪路工作,不同的是,蔣為開路先鋒,毛則步其後塵。但就整體而言,以及事實的對比,顯然蔣的功大於過,毛則過大於功,至於定論,尚有待也。
近年由於局勢變遷及資料開放,較易出現客觀的研究,民國史專家蔣永敬利用蔣介石與相關重要人士之日記,以及國、共兩方已刊布之歷史資料為基礎,輔以大量民國歷史檔案文獻等,還原國共內戰背後的國際關係、社會脈動以及蔣、毛二人與國、共兩黨重要人士的權謀策略,引領讀者進入1945年至1949年的時光隧道。
本書特色
★全新增修版!因應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新增〈蔣毛功過比較研究〉與〈蔣介石應變國難三大方針〉兩篇。
★民國史專家蔣永敬重新解釋蔣介石、毛澤東的歷史功過是非。
★討論對日抗戰後,國共內戰期間瞬息萬變的中外情勢。
★大量運用原始資料,客觀的論述,精密的分析,是研究民國史必讀之作。
蔣永敬
蔣永敬
民國史專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原籍安徽,1949 年定居臺灣。自1957 年開始,任職國民黨黨史會21 年,1978 年轉任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1992 年屆齡退休後,仍繼續民國史的研究。並有多篇論文發表。
重要著作有:
《鮑羅廷與武漢政權》
《胡志明在中國》
《民國胡展堂先生漢民年譜》
《中國思想家—孫中山》
《抗戰史論》
《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
《國民黨興衰史》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孫中山與胡志明》
《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與劉維開合著)
緒言
第一章 重慶會談,蔣毛握手
一、戰不利和為貴
二、毛澤東志在華北與東北
三、爭執的焦點:解放區與軍隊問題
四、蔣毛八次面談未能化異為同
第二章 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一、重慶會談後國共大動干戈
二、蘇聯幫助中共控制東北
三、蔣介石先安關內再圖關外
四、毛澤東說:「蔣介石來勢很凶」
五、蘇聯、中共態度由硬而軟
第三章 美馬調停,三大協議
一、美國馬歇爾來華調停
二、停戰協議馬助蔣介石先圖關外
三、政治協商結果國共反應不同
四、整軍方案中共另有「暗盤」
第四章 協議無效,以戰逼和
一、東北蘇軍延不撤退
二、中共「東北同志」主張強硬
三、東北停戰協議戰而不停
四、國共美三方面對東北問題的意見
五、蔣介石決定動武
六、拖延戰術逼和失效
第五章 邊打邊談,談判破裂
一、回頭再安關內
二、為宣傳而談判
三、馬歇爾八上廬山
四、周恩來斥責馬歇爾
五、第三方面最後奔走的失敗
六、和談決裂原因之檢討與評析
第六章 只打不談,挫折頻仍
一、邊打邊談的戰果
二、國共雙方兵力概況
三、國軍魯南戰場之受挫
四、東北共軍第五次攻勢
五、中共的「第二戰場」
六、動員戡亂全面動亂
七、通貨膨脹與經濟恐慌
八、政治腐化與惡化
九、士氣低落與軍紀敗壞
第七章 內外夾攻,全面崩潰
一、毛澤東估計還有一年可獲成功
二、國方軍事走向崩潰
三、毀滅性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四、金融的崩潰
五、國民黨內訌蔣氏下野
六、結論
第八章 蔣毛功過比較研究
一、蔣毛異同之比較
二、蔣毛與抗戰
三、蔣毛與內戰
四、蔣毛在兩岸
五、總結
附錄一 從「抗日反蔣」到「擁蔣抗日」
一、前言
二、「抗日反蔣」的意義與目的
三、中共與張楊的西北大聯合
四、配合兩廣事件效果未彰
五、張學良幫中共「逼蔣抗日」
六、從「聯蔣抗日」到「擁蔣抗日」
七、結論
附錄二 蔣介石應變國難三大方針
一、前言
二、對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三、對內:團結禦侮安內攘外
四、對外:國際路線公理戰勝
五、結論
後記
重要記事表
戰不利和為貴
對日抗戰八年(1937-1945),國共合力抗戰,但亦不斷發生摩擦。戰後為爭奪日軍受降,內戰一觸即發。此一問題,如何解決,實為當時中外人士最關切的問題。實際言之,不外和、戰兩途。惟以經過長期抗戰,國力消耗至鉅,民窮財盡,人民流離失所,無不渴望和平,厭懼戰爭。因此,戰,對中國及執政的國民黨絕對不利。唯一途徑,只有和而已矣。論者至多,舉其要者如下:
1.毛澤東之言曰:
蔣介石要放手發動內戰,也有許多困難。第一,解放區有一萬萬人民、一百萬軍隊、二百多萬民兵。第二,國民黨統治地區的覺悟的人民,是反對內戰的,這對蔣介石是一種牽制。第三,國民黨內部,也有一部分人不大贊成內戰。
2. 史大林(Joseph Stalin)以俄共中央的名義致電毛澤東說:
日本投降,國共應言歸于好,共商建國大計。如果繼續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
3. 蔣介石在其《日記》中記曰:
審察俄共與東北形勢,及國際大局,再三考慮,未得和平妥協之道。如有萬一轉機,決不願冒此艱危,使人民再受戰亂苦痛;而國內經濟與幣制狀況,如再兵連禍結,社會將起不安,共匪更可乘機煽亂矣。
4. 張治中致蔣〈反對內戰萬言書〉最為肯切,其中略云:
現在國際關係,雖然複雜,但無論何國,似均不願於此時發生戰爭。我國如欲憑借任何一國(按:應指美國)之力量,企圖促使國內問題之解決,自非任何友邦所希望。我國經歷八年餘之苦鬥,始獲得今日之國際地位,如於抗戰甫告勝利結束之今日,內部再有戰爭;且為一時不易結束之戰爭,國際友人對我國之觀感如何,不難想像。
我國經八年之長期抗戰,民窮財盡。今戰爭結束,舉國人民所歡欣仰望日夜祈求者,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倘戰爭再度爆發,必益增人民之痛苦,違反人民之願望。今日人民之厭惡戰爭,渴望和平,將匯為不可遏止之時代巨流。
以今日之國軍士氣與態度而論,亦不能繼續作戰,以職(張自稱)所接觸之若干將領中,其不願戰爭之心理,甚為普遍;且今日多數之國軍,實亦不能作戰。
5. 國民黨重慶《中央日報》社論:
假如中國真的發生內戰,那就是悲劇的演出。這一來,不止望和平建設如凶年望歲的四萬五千萬同胞,將陷於絕望的深淵,中國本身的安定,固將無法確保,同時全世界也將蒙其惡劣的影響。我們過去五十年的革命流血,和八年餘的抗戰犧牲,也就換不到任何代價了。
6. 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向蔣介石的建議:
政府在軍事上有確切而嚴重的弱點,共軍則占戰略之軍事優勢;且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而世界各國人士亦均渴望和平。……余(馬)謹提供此一意見;即某種妥協,必須獲得;且應迅速獲得。否則,中國無論在軍事上、財政上,及經濟上,將陷於混亂之狀況。
7. 毛澤東在重慶各界歡送會中的談話:
中國今天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
因此,就國民黨而言,戰是絕對的不利。唯有和,才是國民黨的迫切需求。但就中共而言,並非如此。國方如欲求取和平,得其所需,必須付出重大的代價。即如毛氏所言:「不能否認,困難是有的」。
美國馬歇爾來華調停
美國之出面干預國共問題,是其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1945年12月15日發表對華政策聲明,要點為:
1.中國國民政府與中共及其他部隊之間,應協商停止敵對行動。
2.召開全國政黨代表會議,以解決內爭,促成中國之統一。
3.當此種方針向和平前進之際,則美國政府在合理條件下,對中國所提出之貸款,予以考慮。
為執行上項政策,特派馬歇爾將軍為特使,赴華調停國共爭端。
馬是接替原駐華大使赫爾利之職務。此一變動,早在11月28日蔣閱報得悉赫氏突然辭職,而由馬氏繼任。蔣至失望,認為「赫爾利突然辭職,如失左右手,其繼任者為馬歇爾將軍,將來結果如何,尚不可知。」足證美之此一措施,事先並未告知中國,徵求中國之意見也。
杜魯門之聲明,顯然有干涉中國內政之嫌。據駐美大使魏道明之了解,謂杜之聲明,原擬力求明朗;但其初稿經國務院簽註時,頗有增改,故其措詞不少含糊之處,語氣亦嫌有未當,所以應付內部也。至杜指示馬歇爾之方針,為支持國民政府,安定內部,中共武力,應併入國軍,調解黨的糾紛,中共參政,援助中國復興等。
馬之使華,其對中國影響如何?此為蔣所深切關注之問題。據加拿大駐華大使歐德倫將軍(Victor W. Odlum)在美宣告馬之使華當日,密告陶希聖,陶即轉告蔣說:
馬歇爾將軍為史迪威將軍至友,赫爾利將軍於史氏被撤後使華,及魏德邁將軍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皆違馬氏之願。此次使華,其對國府與中共問題,必一變赫氏作法。
駐美大使魏道明的報告,則甚樂觀,認為對政府有利。報告云:
昨(二十八)日杜總統召馬歇爾及國務卿(貝爾納斯)會談對我政策,並有李海上將在座,內容如下:杜總統對馬歇爾指示,謂美對我政策,須為百分之百支持鈞座(蔣)及我政府。國務卿表示:恐此立場難得輿論擁護,不易維持。總統謂:輿論有為製造者,君(貝)其指製造之輿論乎(指袒共宣傳)。今日美在世界,只有中國為最忠實之友,蘇俄現在威脅世界和平,而英則惟求自利,已改變合作態度。惟鈞座對美未違背諾言,在戰爭困難時期,且能拒絕敵人謀和引誘,尤為難得。總統謂:伊為單純平民出身,當可了解美人民之真情維護云。總統並以局勢嚴重,囑馬歇爾將軍即速起程。
蘇既袒共亂華,杜則表示「百分之百」支持蔣氏,蔣之唯美是從,乃為最有利之途徑也。因即電馬表示歡迎。蔣對於美總統對華政策之聲明,認為「尚持大體,其不為共黨之妄念陰謀所算,自於我國有益也。乃約馬歇爾在南京相晤。
馬氏於12月18日到達上海,21日到南京與蔣會晤。蔣記兩人談話的結論如下:
1.杜魯門總統援助我中央之意甚切,但其必須聽取議會與民眾之輿情。
2.望我中央對中共愈謙,即於中央愈為有利,即杜之政策亦易實現。
3.彼須先到渝,聽取中共意見後,方肯表示意見。極力採取客觀態度,甚恐被人包圍。對中共不易就範之一點。特具戒心。
國民黨CC首領陳立夫在此之前,認為:「國共間問題,宜直接商請蘇聯,反易解決。若由美國出面居間,使蘇面子過不去,徒增阻礙。」鑒於後來事實之印證,陳氏之言,不無先見之明。蔣之親美而遠蘇的心理,似乎牢不可破。其對蔣經國赴莫斯科見史大林的任務,由原來規定的商談中蘇關係之「根本問題」,因馬歇爾之到來,一變而為「在疏通感情,減少蘇聯對國民黨之疑慮,不作具體談判。對於中共問題,說明蔣先生之政策與態度。
中共方面,對於杜魯門聲明的對華政策,亦認為對其有利。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區黨委說:
美國已決定不直接參加中國內戰,不援助蔣介石武力統一中國,而援助中國和平統一。所有美國政策的這些變動,對中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當前鬥爭,是有利的。
此時周恩來等到重慶本來是準備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正好「利用杜魯門的聲明,在政治協商會議上,向國民黨展開和平攻勢,以配合解放區的自衛鬥爭。」這是說:中共要以美馬制蔣了。
在馬歇爾於12月23日於重慶接見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人時,周對馬氏的態度,可謂極盡迎合之能事,說美國有許多地方,值得他們學習:第一,華盛頓時代的民族獨立精神。第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羅斯福的四大自由(言論、宗教、擺脫貧困、擺脫恐懼的自由)。第三,美國的農業改革和國家工業化。其後,周更向馬表示:「中共有親美而疏俄之意」。蔣以為「此中必有陰謀也」。
據馬歇爾說:他和幕僚見到態度輕鬆、風度翩翩、世故而又謙虛的周恩來,周一如往常,立刻與這群美國人打成一片。周猛灌老美迷湯,表示中國應向美國學習民主、農業改革和工業化。馬歇爾對周這套說詞,毫無懷疑之意。
後記
著者與劉維開教授合著《蔣介石與國共和戰(1945-1949)》及其修訂本,先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後,商務有三版之議,適著者就原著大幅度的修正和補充;一至五章大事調整,六至七章亦有變動,與原著內容,大異其趣,擬供三版之需。
劉維開教授以為一修再修,易增讀者的困擾。建議作為新著,較為恰當。著者是之。乃將本著定名為《蔣介石、毛澤東的談打與決戰》,另增附錄〈從「抗日反蔣」到「擁蔣抗日」〉一篇。此篇由拙撰的三篇舊作(註)揉合及修訂而成。是探討抗戰前到抗戰發生時,中共統戰方針的變化,亦即蔣介石和毛澤東由戰而和,與本著所探討的蔣介石和毛澤東由和而戰,恰恰相反。前者兩得其利,後者雖然一勝一負,但其後果,卻造成兩岸長期的分裂。且當年中共所提出的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合法三大原則,早在臺灣實現了,中共方面尚待兌現。究竟誰輸誰贏,甚難言也。惟當年毛氏所強調的「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雖「自食」之,仍有其永恆之價值也。
本著出版後,發現頗多「手民」之誤,至感歉疚。如今修訂既竣,即將付梓,主編許景理小姐謂余曰:今年(2015)為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兩岸連結逾發緊密,希增一章作為七十年後今日之影響。余以為影響最大者,莫若本著第八章所述「蔣毛與抗戰」所云「抗戰八年,贏得勝利」。今兩岸學者無不認為蔣介石之功最大,即中共官方著作亦承認「國民黨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實行抗日戰爭,是為國家民族立了一個大功。」中華民國國史館為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亦將出版《中國抗日戰爭史新興編》,承邀著者為此《新編》首章撰寫〈總論〉,題為〈蔣介石應變國雖三大方針〉,此三大方針,實為贏得抗戰勝利之關鍵。謹以此文列為本著之「附錄」二。
本著一如《蔣介石與國共和戰》,除充分利用蔣氏及其相關當事人的《日記》外,並以國、共兩方已刊布的大量檔案資料為基礎,以及參考有關著述而成。疏漏之處,仍所不免。尚祈讀者的指正。
蔣永敬,2015年1月于新北市淡水